喝多了还能打车回家吗?昨天开始,滴滴率先在深圳快车、优享业务线试行“乘客醉酒乘车”规则。行程开始前,若司机判断乘客可能会危害行程安全,可申请无责取消订单;行程进行中,如乘客出现威胁行程安全的行为,司机有权终止服务;送达目的地后,如乘客出现熟睡不起,不愿下车等情况,司机可上报平台协同处理。如醉酒乘客出现抢夺方向盘、谩骂、殴打司机等威胁行程安全的行为,司机有权终止行程,并将乘客送至附近派出所;如醉酒乘客未出现威胁行程安全的行为,司机须将乘客送达目的地;如醉酒乘客呕吐在车内或车身上,则需支付司机洗车费,费用规则可在洗车费确认页面查询。
滴滴出台醉酒乘客规则,是和长期以来醉酒乘客和司机存在的矛盾相关的。搜索新闻就会发现,醉酒乘客和司机的冲突、纠纷屡见不鲜。有的乘客会呕吐在车内,有的甚至打骂司机,甚至毁坏车辆。出租车司机若拉到醉酒乘客,不仅有可能赚不到钱,还很可能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清理车辆。这样的风险成本让司机承担,显然不合理。交通运输部2015年施行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对是否可以拒载醉酒乘客作出明文规定:“醉酒者或精神病患者乘车的,应当有陪同(监护)人员。如乘客违反以上规定,驾驶员有权拒载”。滴滴曾在11月2日通过公众评议会邀请社会各界讨论“司机能否拒载独自乘车的醉酒乘客”,一周时间,共有26.9万网友参与讨论,其中86%的人认为司机可以拒载。
但问题来了,许多人之所以选择打车,就是因为喝酒。饮酒后不能开车,如再不能打车,错过公交地铁的末班车,则回家就成为问题。同样,在冬季北方严寒的气候下,如果半途终止服务,那么醉酒乘客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当然,还有对乘客醉酒的判断标准,不能过于主观。如果司机单方面对乘客做出醉酒判断,并以此为取消订单的理由,那么也可能会引发另外的纠纷。
因此,在深圳进行试点后,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需要更加谨慎,不妨对规则进行细化。例如,是否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服务车辆,收取醉酒乘客服务费,收取这笔费用后,司机则负有将乘客安全送回家的责任。在北方城市的冬季,终止服务依旧需要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不能直接将醉酒乘客放在街边,将其置于危险之中。对于醉酒判定也需要有标准,如失去清醒的思维和独立活动的能力等。这些细化的规则,可以让司机和醉酒者的责任更加明确,彼此的安全都尽可能得到保障。
现在,在公共交通的管理上,各地都缺乏对相关醉酒乘客的法律规定。滴滴出台相关的规则,实际也为立法提了一个醒。随着出租车以及网约车的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关的法律规则也应该尽快出台,以便司机与乘客都有可供遵守的行为准则。不过,对乘客而言,最好的办法还是不醉酒。醉酒会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与危险,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利益考虑,饮酒有度,都是稳妥的解决办法。一同饮酒者也要有责任担当,在劝酒的时候,要考虑后果,真有同伴喝醉了,也要负起护送回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