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亮点纷呈、特色鲜明、直抵人心。
本次工作报告的同步直播和大量的数据、多样的形式让我们十分直观地了解到最高院的报告内容。周强院长在回顾2018年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全年共受理案件34794件,审结31883件,同比分别上升22.1%和23.5%;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2800万件,审结、执结2516.8万件,结案标的额5.5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8.8%、10.6%和7.6%。
相比往年,2018年,人民法院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比如针对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药瓶子”安全问题,人民法院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相关案件7000多件;针对不断出现的“套路贷”诈骗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文件,严格区分民间借贷与“套路贷”诈骗,对犯罪分子做到精准打击、从严惩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犯罪,人民法院审结相关案件8900多件,特别是依法审理了张凯闵等85人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这一连串的数据和案件不仅回应了众多民生的期盼,更为今后各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存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些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案件理应受到严惩。无论是张凯闵等85人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蓝色钱江保姆纵火案”等恶性案,还是针对妇女、未成年人的拐卖、虐待、暴力案件,或是暴力伤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严重污染环境的案件,都无疑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此外,法院工作报告还提及了纠正的十件重大冤错案, 819人无罪释放,这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真诚,更是当代中国司法工作者对人权保障的责任和担当。依法严惩疫苗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和依法妥善处理“医闹”、“校闹”、“车闹”等案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报告充分说明了全国法院的广大干警们在办案过程中把“司法为民”牢记于心,把敢于担当、秉公办案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要想从细节处以司法手段保障民生,就要充分发挥审判机关定纷止争、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充分重视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尽全力为百姓提供司法便利。只有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才有可能让司法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