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以法治手段铲除“流量造假”土壤

本站发表时间:[2019-06-20]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席文

  去年,一名当红“小鲜肉”明星的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庞大的数字令人咋舌,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明星流量造假的关注。近日,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北京警方成功侦破一起利用非法应用软件恶意刷量、流量造假的刑事案件。该软件的制作人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警方的快速反应、雷霆出击,彰显了法治的力量,有效回应了公众对打击“流量造假”行为的关切。

  如何打造一个流量明星?“买热搜”“买粉丝”等流量造假行为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成为打造人气“爱豆”的“利器”。在北京警方破获的这起案件中,查获的手机应用软件正是明星微博“转发量过亿”的幕后推手。据了解,这款软件在粉丝圈内使用极为广泛,用于短时间内刷高评论量、转发量、点赞量,在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800万元。惊人的利润和低廉的造假成本,令不少人铤而走险,进而形成了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之高,让人瞠目结舌。

  诚然,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作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流量为王”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种浮躁的风气为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必须拿出狠招实招,重拳出击造假行为。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下大力气破除“唯流量”顽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说明,整治流量乱象,不仅是社会共识,也形成了鲜明的政策导向。

  流量造假不仅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还严重破坏文化生态。整治流量造假乱象,依赖于行业自治和部门监管,还要以有力度的法治手段作保障。破解“唯流量论”的重要手段,就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专项法律规章制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违规者有所忌惮,通过提高违法成本,让流量造假者无利可图。一言以蔽之,构建良好的行业形态,需要从平台到监管部门多方联手,用好法律惩戒手段,加大整治处罚力度,通过对症下药、重典治乱,将注水数据逐出市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