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篇题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自述:认领42份责任书,一半多是“甩锅”》的文章在基层持续引起热议。文章称,一些上级部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发放《任务告知书》以及下文件、发通报等方式,把不该由乡镇承担的工作,以属地管理为名安排到乡镇。这不仅让乡镇干部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还导致基层治理出现不少薄弱环节。而一旦出了问题,基层还得背这个“黑锅”。变味的“属地管理”,有时就是“责任下移”,更多的是“责任甩锅”。
“属地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所在地域确定具体管理机关,也就是“谁的地盘、谁负责”。推行属地管理的初衷是为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事事有人管”,以此提高办事效率,将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然而,有些地方,尤其一些职能部门滥用“属地管理”原则,把一些职责范围内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打着“属地管理”旗号,下放到基层,自己则从职能单位转变为督查单位,出了问题便追究事发地基层政府部门责任。
变味的属地管理,折射出的是懒政庸政,是一种机关作风病。不仅增加了基层政府、干部的负担,耗费了其大量时间与精力,也妨害了基层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影响党和国家总体布局及利好政策的落地。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把实干担当体现到行动实处,为基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