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督察组被跟踪,谁在“躲猫猫”

本站发表时间:[2021-05-08]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胡建兵

  据报道,日前,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下沉督察伊始,“暗访车”就被泄露了车牌,督察人员行踪完全被当地相关部门掌握。环保督察下沉,是对地方环保责任落实状况的一次实地检验,地方相关部门和企业难免会感受到压力,而希望提前做好“准备”。

  此次中央督察组相关信息被泄露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之所以对督察组的行踪如此感兴趣,根子就在于其环保方面的工作要求并没有落实好,反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地接到中央督察组来督察的通知后,会密切注意督察组的动向,千方百计打听督察组的行踪,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一来,督察组不管监察到哪里,督察到情况都会是“一片大好”,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当地环境治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和“亮点”。但这样的督察真的能够反映真实情况、解决当地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实,事前不打招呼的督察才是最有效的。以大气污染问题为例,要想得到各地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只有实实在在地按照“三不三直”去做,即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才能督查到真实的环境情况。如果督察组行踪被“监视”,可能使一些平时不重视治理,而在督察期间投机取巧的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却明显好于平时,甚至比一些日常一直抓得比较好地方还要好,这样的督察结果也有失公平。

  随着地方“反督察”手法的不断跟进,督察组应该提高“反套路”的能力,练就火眼金睛来看透真实情况。实践告诉我们,督察是环保部门查处污染的重要手段,只有事前不打招呼的督察,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