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2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贺小荣,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张雪樵,公安部副部长杨维林,司法部副部长吴言军介绍“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訚柏介绍说,“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治建设提档升级
“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有力。”据訚柏介绍,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章部署法治中国建设,制定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不断完善,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立法工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依照宪法法律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沈春耀介绍说,从2021年至今近5年来,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5件,作出法律解释1件;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4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加强。
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增强宪法自觉,履行宪法使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
“在我国现行有效的306件法律中,有123件明确以宪法为制定依据。十四届全国人大以来,新制定的13件法律中有11件,修改的28件法律中有22件,都明确是‘根据宪法’,具有实施宪法相关制度和规定的重要功能。”沈春耀进一步表示,“我们对所有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法律草案和决定草案都进行合宪性审查,开展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研究,做到‘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体现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服务大局作用凸显
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依法惩治突出违法犯罪,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法治服务保障大局作用充分彰显。
“‘十四五’期间,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据贺小荣介绍,面对艰巨繁重任务,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以高质量审判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严惩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一审审结刑事案件523.1万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北全面振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完善精准服务的司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出台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导意见;发挥破产审判的出清和挽救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等。
“十四五”期间,司法服务绿色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检察公益诉讼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张雪樵介绍说,“十四五”期间,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4.8万件,其中90%是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欧美、巴西、越南等检察同行纷纷点赞这一项世界独创的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为生态公益保护和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了新样本、新形态。其中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初步形成了破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据了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上下游、左右岸执法标准不统一,监管部门之间联动不足这一普遍性难题。检察机关对此创新建立了跨区划的一体化办案机制,由流域相关的辖区共同的上级检察院立案,组织全流域相关的检察院同步参与。最高检这几年先后办理了南四湖生态环境治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珠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都是在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内督促不同的省(区、市)政府协同解决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
矛盾化解取得实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国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运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人民法院做实抓前端、治未病,积极服务和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协同推进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和实质化解……矛盾化解工作取得实效。
化解矛盾纠纷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
据吴言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司法行政机关切实发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不同解纷方式作用,全力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中心统筹下,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吴言军指出,“目前,全国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69.6万个,人民调解员310万人。‘十四五’期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发挥仲裁在化解经济纠纷中的优势作用。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仲裁员6.7万名。“十四五”期间,全国仲裁机构累计办理仲裁案件227万件,总标的额4万多亿元;已调解和解结案64万件,占案件总数的28%,案件范围涵盖经济贸易、工程建设、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吴言军介绍说,各地行政复议机构通过全面启动网上在线复议、增设行政复议受理点等方式,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十四五”期间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04万件。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2024年初施行,当年全国新收行政复议案件74.96万件,同比增长94.7%。经过行政复议后,90.3%的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2024年以来,以调解和解等方式结案16.8万件,调解撤诉结案率达26.3%。
公平正义充分彰显
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责任制改革,扎实开展执法司法专项检查,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断健全和落实。据了解,2024年,全国法院受案4602万件,比2020年增长41.5%,一、二审累计服判息诉率达98.03%,司法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国公安机关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件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杨维林介绍说,规范报案和立案工作,推广接报案中心建设,着力解决立案难等问题;对接报案、现场执法、讯问询问等办案全过程,实现视音频记录、信息化监管,让民警在镜头下办案、在阳光下执法;建设“一站式办案、智能化管理、全流程监督”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中心实现24小时全区域视频监控,犯罪嫌疑人审查讯问、医疗体检、财物保管和案件监督全程实现集中专业化办理,推动办案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近年来,检察机关持续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全面加强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活动的法律监督,有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