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护航冬奥,他转动最强“脑力涡轮”

本站发表时间:[2021-12-24] 来源:正警事儿微信公众号 作者:

  北京的天越来越冷,离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相隔14年,熊熊燃烧的“鸟巢”主火炬塔将再度点亮古都北京,点亮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

  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王双玮的记忆中始终有个醒目的位置。开幕式中,奥林匹克的圣火与灿烂的中华文化交相辉映,从灿烂绝美的烟火表演,到数千人击鼓而歌,再到徐徐展开的历史恢弘画卷,每一样都是直击心灵的震撼。

  那年,他初入首都公安队伍不久,成为了海淀分局海淀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同战友一道守护社区平安不出事,与居民群众一起沐浴奥运的盛世激情。

  今年,他牵头负责海淀分局冬奥办具体工作,和团队在幕后统筹整个海淀地区冬奥安保,用汗水和热血续写着这场冰雪之约的平安答卷……

  他是开拓先锋,准确把握疫情背景下冬奥安保的工作形势,搭建了海淀分局安保工作组织架构和指挥体系;他是“最强大脑”,超前预想、充足准备,对安全要素进行系列整合、规范,构建了冬奥安保高效运行的关键一环;他是“拼命三郎”,聚焦赛时、主动作为,保证了测试赛期间上下对接、内外协同、步调一致。

  他叫王双玮,2021“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决胜冬奥先锋,海淀分局冬奥场馆的“安全官”。

  

  奋斗的地方,就是家

  22岁那年,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的王双玮,怀着满腔热忱离开家乡,远赴首都追逐藏蓝梦想,成为了海淀派出所里的一名社区民警,深耕社区守护平安。

  在他管辖的社区里,很多是在附近电子城工作的IT从业人员,他们早出晚归,为生活,为理想,在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打拼着。

  入警不久,王双玮就遇上了一起入室盗窃案。那时的入室盗窃,嫌疑人“溜门儿”,进了社区就挨家挨户转,见走廊里没人,推了窗户就进,一些留在宿舍的笔记本电脑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

  “一台笔记本电脑本身就价格不菲,再加上它里边这些信息数据的丢失,对事主来说更是不能承受之重。”这次案件的侦破像是与时间赛跑,要在嫌疑人把盗窃的物品变卖前将其抓到,王双玮焦急万分。

  那个年代,破案线索不多,王双玮和战友就扎根在社区,寻找发现可疑目标,一连蹲守就是好几天。“在大冬天蹲守,冷都不叫困难,难的是在蹲守的过程中,你不能显,要融入这里的居民群众,否则贼一来就看出来了。”

  昼夜辗转,民警耐心蛰伏,嫌疑人终于漏出了马脚。王双玮和他的战友,一拥而上,抓住了嫌疑人,最终追回了事主丢失的笔记本电脑。“抓捕那一刻,手脚充血发麻的感觉,能记一辈子。”

  那是他来到北京后,第一次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获得的实现感,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民警察打击犯罪、维护正义,护一方安宁的成就感。

  01

  “笔头子”是怎么炼成的?

  2015年,由于工作岗位调整,王双玮来到了海淀分局办公室调研科,成为了一名“字儿警”。办文办会、组织协调、服务保障,是他的工作日常。

  “刚来的时候,写材料怎么都不过,领导一遍遍改稿,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写一份材料,一次就能过。”他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反复参会听取领导的讲话,不断与师傅和战友交流感悟,主动了解其他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知识,询问倾听对口部门民警的真实反馈……种种这些,他吸收结合在一起,一点一滴地优化改善自己的文章。

  “要想写出文不加点的文章,首先得把心里的'拐棍'撇了,不能指望别人给你改稿。”王双玮回忆起之前的自我突破,如是说。

  压力就是动力。王双玮经常点灯熬油,沏茶叶、冲咖啡,一宿一宿地写稿,瞪着个大眼睛写到天亮。就这样,他在不舍昼夜的伏案耕耘中,逐渐“摸门儿”。领导也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小王的材料写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2019年,首都公安深化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如火如荼,一盏盏7×24小时永不熄灭的灯光映照着万家灯火,“粘在社区,深耕细作”成为社区民警的工作常态和最形象比喻。

  蓝图已经规划好了,王双玮和他的战友们执起手中笔,步调一致参与其中,持续为深化改革注入动力。“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总结好、提炼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协助派出所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警务运行效能。在这个过程中,战友们忘我的热情,攻坚克难的韧性,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成为了我持之以恒的源源动力。”

  笔头功夫,贵在长久,难在坚持。文字,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达,而是与撰写者思想深度、思维能力、素材储备等方面直接相关的。

  直到现在,能够在自身业务领域独当一面的王双玮也不曾认为自己是“笔杆子”,顶多算个“笔头子”。他始终认为,自己时刻处于积累与成长的阶段,在每一篇文章的撰写中,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在从警的道路中,没有抵达终点的完成时,只有不断向前的进行时。

  02

  冬奥先行者

  2019年,秋。王双玮接到了搭建冬奥安保分指挥部的特殊任务,多年工作的职业敏感,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两次奥运的不同气息,注定是一场硬仗。

  同一天,王双玮到档案室翻开了11年前北京奥运会的安保资料。“08年奥运安保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通过了解当时的‘裉节儿’在哪,哪块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以便提前着手谋划,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他逐任务总结借鉴成功经验,逐环节研究可能存在的薄弱点,踏上了推进冬奥安保的先行之路。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张密密麻麻摆放文件的办公桌,这三尺之地成了王双玮的临时阵地,而海淀的冬奥场馆、星罗棋布的辖区与点位,则是他决胜千里的沙场。

  根据冬奥安保的要求和特点,他“承上启下、沟通内外、联系左右”,从实战角度出发,搭建了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战时指挥体系,推动各部门真正握指成拳,形成强大合力。“那个时期,我从写文的状态,转变为谋事的状态。从‘攒文字’到‘琢磨事”,不仅要坐在案前干,更要走到实地看。”

  然而,疫情的突如其来,把冬奥安保推向了一个极限坐标。对王双玮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不只是一场大赛,更像是一场大考。

  “我们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要斩断病毒传播的链条。面对完全陌生的疫情防控与安全保卫双重保障难题。海淀分局的民警们共同研究、并肩战斗,密切协作,设计了一系列方案,确保全要素全流程绝对安全。”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与场馆安保团队反复研究,依靠海淀地区科技赋能,精准实现对安保工作的科学部署。

  “我们还结合各个领域的共性,将条与块的组织架构搭建起来,职责任务明确出来,如果遇到一个事儿,‘提溜儿’出来,不会‘左腿绊右腿’,不会互相‘吵包子’,谁干什么谁都知道。”

  03

  最美的冰,迎接最美的人

  10月13日至17日、21日至24日,亚洲花滑公开赛和短道速滑世界杯分别在首都体育馆举行,涉及四十多个国家(地区),六百多名运动员及随行官。

  这次测试赛外籍人员多、筹办时间紧、赛事影响力高,其中短道速滑世界杯更是国际滑联赛历赛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首场资格赛,国内外主要媒体全程直播。

短道速滑北京站。组委会 图

  在2021下半年相约北京系列体育测试赛中,海淀分局冬奥安保工作得到了充分检验。王双玮和战友们一道,立足于着眼预判正赛时候相关的要素,严密落实各项安保措施,以最高的工作标准,担当起冬奥测试赛首体场馆的“安全官”。

  测试赛中,依靠海淀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智慧警务拥有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首都体育馆改造完后的外景

  在场馆里,首都体育馆通过采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来迎接冬奥会、迎接冬奥健儿。参赛运动员和他们的表演也可谓是最美的。这些美的融合与叠加,将共同展现北京冬奥会之美。

海淀分局内保民警正在检查首体场馆内部重点基础设施

  “花滑的冰和短道速滑的冰,一个软一点、一个硬一点,这就涉及到冰面温度转换的保障,正赛的时候赛事安排很紧密,必须很快完成转换。制冰师、制冰的设施,制冰涉及到的水电气热,都需要保障与监管。”王双玮说道。“滑冰运动员讲究'脚感',一定要保障好转换,给运动员最完美的奥运体验。”

  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同时,王双玮和他的团队用心、用情、用力地服务于参赛选手赛事体验。“我们不仅能够做到安保有力度,确保绝对安全,更能做到有温度,树形象,展现北京颜值。”

  结

  我们北京见

  冬奥进入倒计时阶段,王双玮每天都要对着屏幕十几个小时分析梳理安保重点,每天都要从早到晚拨通数十电话协调沟通安保环节。

  难得回家的深夜,他终于赶上了末班地铁。站台变得越来越空旷,车厢里也只剩寥寥无几,和他一样的平凡晚归人。一天的奔波和忙碌似乎已暂告一段落,但他们的梦想仍然在夜色中延续。

  14载奥运圣火遥相辉映,14年从警时光争分夺秒。

  从那个不舍昼夜守护群众的社区民警,到调研科里“下笔成章”的业务骨干,如今成为分局冬奥安保幕后的“最强大脑”,这座双奥之城岿然不动地见证着他的从警之路。

  冰雪之约,中国之邀。点燃奥运梦想,续写平安答卷,奋勇开拓的奥运人准备好了,承载着他们光荣与梦想的“双奥之城”准备好了!

  素材来源:海淀分局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