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本站发表时间:[2025-05-22] 来源:北京边检总站 作者:鲁成雯 鲍天瑶
  “我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但他首先是一名警察,然后才是我的父亲”,这是鲁成雯在参加工作前对父亲的评价。父亲老鲁参加公安工作32年,尽职尽责,对家庭却有说不完的亏欠,曾经的鲁成雯因为父亲的缺席有过诸多埋怨,当她加入公安队伍后,也开始渐渐理解父亲,才体会到他对工作的奉献和对家庭的愧疚。
  忙碌是鲁成雯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她曾经一度非常不理解父亲的工作,每天都要往外跑,有时一去就是一整天,好不容易回家一起吃顿饭,没吃几口接了个电话,又匆匆离开。印象里的父亲总是以工作为重,对家人的陪伴少之又少。节假日值班是常态,出游计划也常因监狱内突发事件被迫取消。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曾建议女儿报考公安院校,鲁成雯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从小到大,父亲的缺席让我留下了太多遗憾,所以我下意识的决定,不会走父亲的从警路。”
  大学毕业后,鲁成雯因机缘巧合参观父亲所在的监狱,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父亲的工作环境。那天,恰逢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出狱,老鲁特意换上便装送他去车站,只因为“穿警服会让他路上被人指指点点”。这一刻,她深刻体会到父亲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社会和谐的守护者。我看到了那些被铁窗隔离的人生,也感受到了监狱警察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不仅要管理罪犯,确保监狱的安全,还要进行教育改造,帮助迷途者找回人生的方向。这份理解,让我对父亲的职业充满了敬意。一颗成为警察的种子在心里萌芽,通过公务员考试后,老鲁虽然没有表现得非常激动,但他默默的为女儿打点行装,亲自驾车送女儿到北京报到,离开前还轻轻拥抱了女儿。“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别的父女逛街时都会亲密地手挽手,但我和我爸感觉太别扭。”鲁成雯摩挲着警服袖口回忆道,父亲拥抱时制服上淡淡的樟脑味,成了她北漂岁月里最安心的气息。 
  在北京边检的日子里,鲁成雯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夜班,第一次在单位过年,也第一次理解了儿时父亲的缺席。逐渐的,父女俩日常找到了不少共同的话题,从法律知识的讲解到克服夜班困倦的小技巧再到工作经验的传授,两人通电话的频率也从一周一次变成了三天两次。因为延续了相同的理想,她和父亲越走越近,也渐渐明白了警察父亲的爱隔着一层责任和使命。直到在熬了整个大夜,在警容镜里看到与父亲神似的坚毅眼神时,鲁成雯才真正能够体会到父亲那炽热的爱。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独当一面、值得信赖的好警察。”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鲁成雯在岗位上像父亲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体会着这身警察蓝制服带来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继承着父亲对公安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如今的鲁成雯已经理解了父亲多年来的辛苦和执着,父女之间更多流露的是理解和支持。那个经常“缺席”的警察父亲,已经成为了鲁成雯内心的一个支柱和想要追赶的目标,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职业接力,而是将守护的基因镌刻进生命序列。当90后、00后警察开始接过父辈的勤务腰带,那些童年缺失的陪伴,最终都化作了读懂群众眼中焦虑的共情力;那些曾经埋怨的“不近人情”,淬炼出执法时刚柔并济的温度。
  这抹流动的警察蓝,始终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最质朴的誓言:总有人的青春要化为星火,照亮长夜;总有人的团圆需要暂时搁置,守护更多的团圆。从青丝到白发,从追随到并肩,两代警察用生命丈量出的,正是国家安全防线最坚实的厚度。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