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警察,他们很少穿警服,甚至,他们很少出现在人群中。
在野外的山林里、草木间、水岸边,很多人迹稀少、不易被人发现的案发现场,却时常有他们隐秘的身影。北京公安机关里有一群专门打击涉及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警察,虽然几乎每个人都曾是生态环境领域的门外汉,但他们都凭着毅力和信念,在磨砺和探索中成长为与涉环境违法犯罪人员不懈角力的高手。
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们除了具备精湛的侦查技能外,也总有一些特殊的技能傍身。
卢光远在密云水库进行常规巡查
“警官,你怎么能证明我的鱼是水库鱼?”
5月份的一个深夜,水库边气温只有十来摄氏度,冷风卷过水面裹着湿气吹透衣服,那是刺骨的冷。密云水库北岸,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环食药旅大队民警卢光远和同事们会同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已蹲守了两天。
此刻,卢光远蜷身藏在栗子树后草丛里已好几个小时,他们要尽量保持库区原本的“风平浪静”,这样才能让“对手”放松警惕。
“对手”是前来电鱼的不法分子。
密云水库自2002年开始封闭管理,尤其在每年4月到9月的休渔期,即使是持有捕鱼证的渔民,也不允许进入库区。但几天前,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在巡逻时发现了水边树木半掩着的两只橡皮艇,艇上堆放着两套电瓶和带金属抄网的杆子——这是典型的电鱼装备。
于是,一张网在水岸边张开。当两个黑影摸向橡皮艇时,卢光远和同事猛地跃出,“站住!”
惊慌中两人辩称,“船不是我的,我就来溜达。”这一点,卢光远早已预料到,因为查获的杨某和孙某没有下水,手里没有渔获,他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来非法捕捞。此类案件事发郊野,没有摄像头捕捉到他们的罪证,民警追踪人迹、寻找证据,都要靠传统的侦查手段。
在依托“行刑衔接”机制,执法大队对二人“非法进入水库”依法进行处罚的同时,民警分别对杨某和孙某开展了询问,最终从中找出了破绽。二人承认橡皮艇和工具都是他们的,被抓当夜他们是去看看设备是否还在原处,而且参与平时电鱼作案的还有另外三人。
该团伙中,孙某从小生活在密云水库边上,对此处水域地形很熟悉,杨某虽不是本地人,但他会电鱼,曾经因为在本市其他地区“下地笼”非法捕捞水产品被依法判刑,而此次,他的“手段”更加恶劣。
卢光远解释,嫌疑人作案时,“两根杆同时入水就通电,会将半径五米内的鱼全部电晕或者直接电死。大鱼被捞走后,小鱼苗即便还在水里,也活不成。而在密云水库中,主要的鱼类如鲤鱼、草鱼、鲢鳙等都“各司其职”,有的能净化水质、有的可控制水草生长,此时四五月份正值鲤鱼“甩籽”的繁殖期,一条船下去电鱼一夜,这个水域内的生态链很有可能就被破坏了。
此外,卢光远进一步循线深挖,找到了该团伙的下家李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某从杨某处购买了价值10余万元的鱼。“这不是简单地为了口腹之欲电鱼,已经形成了一个犯罪链条。”卢光远决定必须将他们“一网打尽”。但李某坚称自己不清楚杨某供给他的鱼来源于密云水库。卢光远跑了十趟看守所,厘清交易地点、数量、价格等细节。面对多方证据,李某最终交代了购买非法捕捞的密云水库鱼的犯罪事实,最终因掩饰犯罪所得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电鱼团伙的5人也分别获刑。
月黑风高、杂草丛生间的“破局”
卢光远是2018年密云分局环食药旅大队成立后的第一批成员,并专攻非法捕捞、非法排放等涉及破坏生态环境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问题。北京市民“水源地”的密云水库是他重点保护的对象。
要发现端倪、要破案,首先就要对水库熟悉起来。工作刚开展时,环水库200公里的公路他经常要分段去“探一探”。也是那个时候,卢光远才亲身感受到水库周边山区生态环境的样貌。
村落分布的位置、进村的各种明暗路线,不同季节、气候下水库水位的变化、植被的生长特征,不同鱼类的产卵季节,甚至不同类型的禁用捕鱼装备,他都逐渐了然于胸。
慢慢地,卢光远能够在看似平常的地方发现异常,如看草倒伏方向判断人迹,根据现场死鱼状态推测作案时间。
有时他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可能有人在岸边“下地笼”,即便证据指向此处藏着地笼,要坐实也并不容易,拴着地笼的线会“隐身”,寻找的过程十分漫长,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即便已经发现了“地笼”等工具,蹲守到嫌疑人才是最后考验耐心与耐力的时刻,“他们往往会专挑草高的水湾作案,下网、电鱼时全程关灯。”
靠一次次的破案不断总结经验,但卢光远更希望的是人人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有时他过分紧张,总觉得水里下了地笼,但反复验证后证实是他多虑了。“判断失误”,卢光远轻松地呵呵一笑,他没有挫败感,反倒是松口气。
这些年,发生在密云水库的非法捕捞案件在逐渐变少,团伙作案的情况越来越罕见,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和普及,为了吃、乐趣来冒险非法捕捞的人也越来越少。卢光远能感受到水库环境持续变好,一些他没见过的水鸟种类也在这里安了家。2023年,北京密云水库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有好几次,在水库环路上开车,远远地望见野鸡、野鹿结伴过马路,他便停下车静静地等,享受那一刻的静谧和祥和。
“你能拿我怎样?”民警李应接招了!
李应在野外开展侦查,对盗采的矿石进行鉴定
数年前的一个寒冬,京郊的一处耕地里出现了“大坑”,一个犯罪团伙白天伪装种树,夜里盗采砂石,硬生生把良田挖出了一个100米长、8米深的坑。更可恶的是,他们用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将坑回填。
就算事情已过去好几年,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环境保护支队民警李应还记得,蹲守时,为了不被作案团伙人员发现,他几乎把身子埋进垃圾坑旁的“雪窝子”里,轮班和同事们蹲守了6天5夜,记录下来来往往的车辆号牌,最终拍摄到犯罪分子的样貌。
收网时,警方分三路包抄,看到团伙主要嫌疑人想趁乱逃脱,李应扑上去将他一把摁倒,酸臭的烂菜叶糊了一身。
这是“环保警察”工作的常态。在成为一名“环保警察”之前,李应在派出所当过治安民警。2017年,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成立,环境保护支队是其下属的职能部门,已工作了6年的李应通过遴选,成为北京首批“环保警察”。他当时的职业理想是“环境问题关系到百姓民生,至关重要,而且案件隐蔽性强,侦破起来难度一定不小,我要自我突破”。
队伍刚组建时,支队全体民警几乎是伴随着侦破的每一起案件摸索着前行。
在2019年一次查处非法垃圾收纳场的行动中,面对气焰嚣张的嫌疑人,李应被对方一句“就这点垃圾,你们能拿我怎样?”深深刺痛。由于现场查获的生活垃圾量刚好卡在入刑标准之下,只能由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罚款处罚。
之后,李应和同事们不再满足于个案侦办,而是迎难而上,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地方裁量基准的制定中。凭借一线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推动细化了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标准。如此一来,即便违法人员的行为因量级、情节等原因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警方也能依据新的裁量基准,对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行政拘留的处罚,改变了过去“以罚代管”的局面,让所有破坏环境的违法者都付出应有代价。
后来,李应总结的“打击非法倾倒垃圾违法犯罪工作法”还被上级部门列为全警实战大练兵课程,在全国公安机关推广。
有人曾问李应,你们付出这么多努力有必要吗?李应说,保护环境是最不能等的事,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眼下可能不是你我,但未来很有可能会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后代,“穿着这身警服,我就要努力为他们维护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