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从汽修专业学生到派出所副所长!看张迎春的硬核成长

本站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正警事儿微信公众号 作者:
  山洪过后,琉璃庙镇的山沟里响彻着机器的轰鸣声。 
  从空中俯瞰,秀丽的山水依旧郁郁葱葱,强大的生命力从泥沼中不断涌出,当走在新铺的柏油马路上,时间忽地变得紧迫,身边的颜色变得多彩,身着荧光马甲的建设者埋头苦干,一个形色匆匆的藏蓝身影穿梭其间,脚步从未停下。
  他的手机时时响起,一通又一通电话里传出的,是急切、是渴望、是需要,而电话这端回应的,是安心、是妥帖、是一切为了平安的奔赴。
  乡情
  “喂,大妈您好!您刚说什么找不着了?您等我再站高点,这信号不行......”
  “喂,小李吧!你要办的证明我跟所里安排完了,你本人带着身份证领去就行了。”
  “喂,您好!大哥我记着您那事,您说这么多年邻居了,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哦,已经给您赔完了是吧,您看这多好,不用谢不用谢!”
  “喂,我马上到所里了,上边那仨村转完了,村民都安全回来了......”
  伴随着暴雨灾后重建的紧张节奏,怀柔分局琉璃庙派出所副所长张迎春的手机也迎来了“使用高峰”,一天要接上好几十通电话,大部分都是村民的求助和咨询电话,对于村民来说,“有事就问张所”让人心里最踏实也最靠谱。
  而村民的这份信任,正是来源于张迎春来到琉璃庙派出所两年里的真情以待和真心交付。
  琉璃庙镇地处怀柔山区,辖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有25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区域内多丘陵、山地,山脉环绕、水源充足,村落分散。这样的自然环境让各村相对独立,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却给张迎春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从前,张迎春在平原地区派出所时开展工作靠的是师傅教的老办法“铁脚板、婆婆嘴”,时不时地都要去村里和群众拉家常,但现在他去一趟最远的村里就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和群众见面的次数少了,他的心里也没底了。
  “山里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亲戚,这里没有什么大警情,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我刚来所的时候,许多群众因为觉得事儿小,往往不愿意麻烦民警。”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张迎春经常到村委会“打卡”,每个村都要待上至少一个小时,和村书记聊规划、和妇女主任聊近况,把每个村的问题、隐患都记在了心里。
  “和村干部熟络后,村里不管是啥样的事他们都会和我打电话商量商量,有情况带着我就往村民家里去,有他们配合,我们社区工作开展得顺利多了!在保障公平正义的原则下更有了人情味儿,村民对我们也更交心了!”
  如今,随着和村干部一起“刷脸”的次数多了,村民对待张迎春也更亲切了,而张迎春也找到了刚入警时干社区工作的那份熟悉与自信。
  突破
  很多人都想不到,张迎春这样长相质朴、一身书生气的人,曾经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汽车、拖拉机制造与维修,从大学生村官到辅警,从民警到派出所副所长,这一路的成长与抉择,是不断突破自我的人生历程。
  张迎春的家乡在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在儿时的记忆里,那里的田埂笔直,永远荡漾着绿色的波浪,一脚之宽的灌溉渠里总有潺潺的流水奏响着清新的小调,村里的羊肠小道间总有小伙伴大喊着跑来跑去......正是这样的乡情,成就了张迎春内敛、沉稳、踏实的性格。
   高考时,他听从家人“学习一门手艺,毕业不愁养家糊口”的建议,报考了机电工程系。但是入学后,他与学校老师的一次对话,点燃了心底里隐隐发光的火苗。
  “有一次老师问我以后是否准备从事机电维修的工作、有没有考虑到毕业后再考点什么,我跟他说其实我想当警察,就是不知道现在晚不晚。”
  只要有目标,多弯的路都不算远。听从老师的建议,在机电专业毕业后,他又考取了法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同时不断学习公务员考试和公安警务相关知识。
  但追逐梦想的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大学毕业那年,张迎春与这个职业失之交臂,但他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选择了“先向群众靠近”,熟悉基层工作,锤炼基层工作技能,2007年他成为怀柔区桥梓镇的一名村官,两个任期,整整六年时间,他和村里的群众打成了一片,也从日常工作中与民警有了真正的接触。
  “当时我们和民警一同开展村里的人口管理工作,那时候我才真正了解民警的工作原来需要干的这么细,不仅要雷厉风行,更要有耐心、要细致,大多数要柔得下来,关键时刻要刚得上去。”
  而后,在与民警共同开展工作时,张迎春得知怀柔分局即将招录勤务辅警的消息,经过了紧张的备考后,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怀柔分局桥梓派出所的一名辅警。
  人生从没有白走的路。张迎春身上那份村里孩子的朴实和此前村官的经历,让他在村里开展公安工作时得心应手,令他的师傅孟凡栋都大吃一惊:“以前就和迎春接触过,当时觉得这孩子踏实,后来他成了我的战友,我才发现这小伙子确实是个干社区的料。”
  终于,在2016年,张迎春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正式成为了怀柔分局一名民警。
  如今,他从警已经9年,经历过治安、政工等岗位的调动后,最让张迎春感到有获得感和价值感的,还是干社区工作。
  逆行
  今年夏末,琉璃庙镇一场1966年以来的最大汛情打破了山区的恬静,7月26日晚,怀柔区山洪、滑坡等天气预警接踵而至,而这场大雨带来的道路中断、通信丢失、水电停用等问题,也在考验着大山里的每一个人。整整13天,张迎春扎根岗位没睡过一个整觉,这也是他从警以来最“难熬”,也最“揪心”的日子。
   7月26日傍晚时分,张迎春正带着新来的徒弟王鑫睿在辖区开展夏夜巡防清整工作,连带着提示群众注意当晚的雨情,做好门前防汛准备。然而,暴雨突如其来。
  当晚8点半左右,张迎春接到辖区某路段发生塌方的警情。
  那时雨势骤然加剧,在赶赴现场的下山路上,雨点砸向地面,溅起近半米高的白雾,碎石与断枝等障碍物越来越多,车辆不得不放缓速度。
  抵达现场后,他们发现一辆载有40人的大巴车和十余辆小轿车因暴雨无法继续前行。经现场研判并上报后,张迎春决定带领受困车辆通过对向国道逆行下山,同时劝返后续准备上山的车辆。
  晚上10点多,当他们准备返回派出所时,发现上山的路也被洪水冲断。一行人陷入了“两头堵”的困境。
  那时,山上的信号已经完全中断,村里到底是什么情况、村民和游客能不能安全转移?这些信息张迎春掌握不到,心里直发慌。
  乌云之下,一个信念如磐石般坚定:“阵地在!我们就在!群众在哪,我必须冲向哪!”
  他带着徒弟以及几名要返回岗位的战友选择徒步上山,10公里的路上布满了障碍,随时都有滑倒的可能,身旁的洪水从已经崩溃的河道内呼啸而过,声音如几辆火车一般震耳欲聋,他们只能牵着手,摸着黑、逆着水流向上走,但越深入山区,道路的淤泥越来越深,前行的脚步也越来越难,他们的心里也越来越急。
  就是这条平常开车15分钟就能通过的山路,那晚愣是走了四个多小时。
  27号凌晨四点多,他们终于抵达了琉璃庙镇上,看着曾经宽阔通行的主干道,此时淤泥足足到了小腿,横七竖八的车辆挤满了各个路口,张迎春和同事的心中只有震惊和陌生。
  救援
  回到所里后,张迎春和所里其他领导一起制定了应急预案,将所内仅有的6个人分组安排,两组出警、一组配合镇政府前往附近村落展开救援工作。
  快速布置后,张迎春带着徒弟马上赶往了就近的村民家。此时的洪水已经退去,大部分村民都挽着裤腿站在了家门口,他们眼里的不知所措让张迎春一阵阵地心痛。
  从村里到镇政府不足五百米的路上,满是裹着碎石的淤泥,每走一步鞋子都会陷在泥里,好不容易将脚拔出来再迈一步,却又会被泥里的碎石和树杈绊住,张迎春和徒弟两人就这样轮流背着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片刻也不敢休息。
   将近一个小时后,张迎春和徒弟才将老人安置到政府院内,之后便继续返回村里进行转移和营救工作,引导大家统一赶往集中点和制高点,等待救援力量的到来。
  随后,怀柔分局支援力量及社会各界救援力量陆续赶来,通往各村的道路、电路等都紧锣密鼓地开启了“极速”抢修模式。
  但琉璃庙镇大部分村庄都处于山沟地带,道路的抢修难上加难,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只能是靠人力去走。于是,民警们凭借着对于道路的熟悉,带领着其他救援力量徒步7公里、10公里、30公里,到达了一个又一个“断联”的“孤岛”,将温暖和希望送到了群众的心中。
  救援的道路虽然漫长、艰辛,但他们知道在路的那头,有人值得他们去勇敢、去拼搏、去兑现曾经的承诺,他们相信,在泥泞中多走一步,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比洪水“攀”得更高一点,就能多一份安心。
  
  暴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大山里的村民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乡,凭着一股子永不服输的韧劲,在这里重建、重塑,大山的生机也在一点点从断壁残垣中苏醒、生长、迎风飘扬,一幅崭新的山水佳卷也即将绘就。
  守在这里的张迎春,将他名字里的期盼,化作了风雨中的使命,用忠诚与汗水,为这片热土的明天奋力护航。
  在2025“最美警察”第三季评审会的现场,他许下了承诺:“民警在,希望就在!民警在!群众就心安!只要群众需要,我定勇往直前!若有难,我必上!人民警察,越是艰险越向前!”
  素材来源:怀柔分局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