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答卷

本站发表时间:[2025-10-10] 来源:炮局头条微信公众号 作者:顾明磊
  
2017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
  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荣获个人嘉奖3次
  获评2025“最美公交卫士”第一季上榜人物
  在首都公安的队伍里
  张翔的身影或许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个
  但他走过的每一步
  都像他工科出身、军营历练的性子一样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从军营的“橄榄绿”到警营的“藏青蓝”
  制服颜色在变
  他骨子里那股
  “无论站在哪里,都要发光发热”的劲儿
  却始终如一未曾褪色半分
  这份执着源于军旅生涯锤炼的坚毅
  更根植于守护百姓平安出行的责任与担当
  他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
  用汗水、智慧和一颗滚烫的心
  不断琢磨、不断突破、
  不断给予百姓温暖的一名人民警察
  从零学法下苦功 人心深处传温情
  大学毕业,张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公交总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分配到四惠站派出所工作。入警后的第一个岗位便是打击处置队,对张翔这个工科男来说,眼前摊开的不是熟悉的公式,而是厚厚一摞、字句严谨的法律条文。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语言体系”。法律零基础的他当时心里也打鼓。但组织的信任像火种,点燃了他不服输的劲头。
  “组织给了我这个平台,我就拼命学!”
  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那段时间,他成了所里下班最晚的人之一,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厚厚的法考教材被翻得卷了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和疑问。遇到晦涩难懂的法理,他就一遍遍啃,像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不弄懂不罢休,甚至梦里都在背法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儿,成了所里第一个在岗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在专业壁垒上凿开了一道属于他的通路。这张证书,对他而言,是服务实战的新起点。他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应用,更在于被理解。”
  于是,他琢磨出了“法理情”融合工作法。处理案件时,他不只是机械地套用条文,而是像解一道综合题,既要厘清条款关系的“法”,也要把握案件事实的“理”,更要体察当事人心中的那份“情”。他尝试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法律,把冰冷的条文掰开了揉碎了,融入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里。
  三年下来,经他手处理的案件一百余起,硬是做到了“零投诉”。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那份将心比心工作态度的认可。
  人潮守岗常暖心 凭智办事暖人心
  随着派出所岗位调整,张翔被调到了轨道巡逻队。从相对聚焦的案件处理,一下子扎进了地铁站汹涌的人潮里。
  这里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巡逻、与企业的对接协调、处理乘客纠纷、帮扶救助走失的老人孩子……琐碎、繁杂,甚至有时显得重复。但张翔没有半点懈怠,反而觉得找到了新的舞台,他认为在这川流不息的地下脉络里,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
  他把自己彻底“泡”进了人群中。巡逻时,眼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检查时,规范严谨又不失温度;遇到纠纷,他总能第一时间介入,耐心听双方倒苦水,用他那套“法理情”融合的本事,把剑拔弩张的火气化解于无形。
  最多的一天,他收到了五封感谢信。有感谢他帮忙找回重要证件的,有感谢他调解纠纷平息怒火的,有感谢他送迷路老人回家的。每一封信背后,都是一个温暖的小故事。这让他更加笃信自己总结的那句话:“你把他小事放心上,他就把你记心里。”群众要的,无非就是这份被看见、被尊重的踏实感。
  掌握了群众工作的“心法”,他敏锐地察觉到,总队正在推进巡逻勤务改革,优化巡逻路线是核心。传统的经验派路线,效率能否再提升?能否更科学?他骨子里的“理工科思维”瞬间被激活。下班后,他开始研究地铁站的客流数据、发车时刻表、重点区域分布,尝试着将计算机知识引入到巡逻路线设计中。
  他像解一道大型优化算法题,考虑时间、空间、人力、风险等多个变量,反复推演、计算、调整。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各种路线图和演算公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提出的优化方案,显著提升了巡逻的覆盖面和响应效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份源于实践、服务于实战的探索,竟然在公安现代化论坛上获得了二等奖!更“没想到”的是,他还因此获得了代表总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介绍“北京经验”的机会。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同行们专注的眼神,他内心澎湃。
  这份荣誉,是对他立足岗位、勇于创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效能的最大褒奖。他讲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地铁站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带着烟火气的智慧。
  案管岗位研规范 团队赋能聚锋芒
  今年,张翔的工作轨迹再次转向,来到了案管岗位。如果说一线巡逻是与人的直接互动,打击处置是法与情的交融,那么案管工作,则更像是公安执法流程的“质量守门员”。
  初到案管室,眼前的景象让他这个讲究条理效率的工科男有点“头疼”:卷宗材料堆积如山,归档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成了老大难问题,细节上的疏漏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效率,更潜藏着执法风险。同事们也常为此焦头烂额。
  “这不行,得改。”张翔那股钻研劲儿又上来了。他没有抱怨,而是沉下心来观察、分析问题的症结。他发现,缺乏统一、清晰、可操作的标准和流程是关键。于是,“标准化流程”成了他攻坚的新目标。
  他开始梳理案件从受理到结案归档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要求。他查阅规范,请教前辈,结合所里的实际情况,一点一滴地设计、打磨。为了让流程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记住和执行,他把核心要求浓缩提炼,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日清、周查、月评”六字口诀。
  光有口诀还不够,他身体力行,带着同事们一起干。他手把手教方法,耐心解释每个步骤的意义。遇到不理解的,他就反复沟通;遇到执行不到位的,他就陪着一起整改。他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标准化建设的涟漪。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归档速度提上去了,错误率显著下降了,所里的案件归档率很快跃居前列。整齐规范的案卷柜,成了案管室一道新的风景线。
  然而,让张翔感到骄傲的,不是墙上漂亮的排名,而是来自一线办案兄弟们那句朴实的反馈:“翔哥,现在办案心里更有底了!”这句话的分量,在他心里沉甸甸的。
  他知道,标准化的意义,就在于为一线执法提供坚实的支撑,减少后顾之忧,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份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价值感,让他无比充实,看到兄弟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眼神里有了光,他觉得一切奔波都值得。
  科技强警路上的探索者
  张翔的脚步从未停歇,思考也从未停止。在扎实做好案管工作的同时,他的目光又投向了科技赋能警务的更前沿。地铁站,这个他曾经巡逻守护过的地方,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发现潜在风险?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成形: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地铁场景人员违法行为的数据系统。他笑称,这次要好好过一把“警队程序员”的瘾。
  于是,工作之余,他的案头又堆起了新的书籍资料,电脑屏幕上滚动着代码和数据分析图表。他研究图像识别算法,分析行为模式数据,思考如何让科技成为守护平安的“火眼金睛”。虽然还在探索阶段,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始终坚信,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引擎,能为新时代公安工作插上更智慧的翅膀,让守护平安的屏障更加坚实。这份探索的激情,源于他对职业的热爱,更源于那份“为公安工作添砖加瓦”的朴素愿望。
  舞台的价值与光芒的源泉
  最近,张翔注意到社会上“高考警校热”的现象。这让他感到欣慰,说明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公安职业的价值和荣光。但作为一名亲历者,他想说的更多。这份职业给予他的,远不止是稳定带来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一个让每个像他一样的人都能凭借热爱、专业和担当,去努力、去创造、去发光发热的舞台。
  回望自己的从警路,从军营到警营,从打击处置队到轨道巡逻队再到案管,每一个岗位都像一块独特的拼图。他用军人的坚韧去啃法律的硬骨头,用工科的严谨去优化巡逻路线、规范案卷管理,用一颗贴近群众的心去化解矛盾、传递温暖,又用持续的好奇心去探索科技的边界。
  他并非天赋异禀,只是在每个岗位上都选择了全力以赴,把“跨界”变成了优势,把“小事”做到了极致。他的光芒,不是高高在上的太阳,而是像一盏盏路灯,照亮了群众求助时的那段夜路,照亮了执法规范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也照亮了科技强警探索路上的一小步。
  张翔的故事
  是一曲平凡岗位上的奋斗之歌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却处处闪耀着执着、智慧、创新与温度的光芒
  他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诠释着新时代首都公安民警的忠诚与担当
  ——在藏蓝的底色上
  用专业的知识、务实的精神、滚烫的情怀
  一笔一划书写着守护平安
  服务人民的时代答卷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