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女子监狱五监区有个“停不下来”的身影,她有时出现在各个角落处理罪犯遇到的问题,有时在心理咨询室里对焦虑烦躁的罪犯轻声安抚,有时捧着电话与罪犯家属耐心沟通……
她叫魏春晶,五监区监区长,在监管一线工作了20多年。在罪犯眼里,她是“又严又暖”的魏警官——会严肃批评内务不整的情况,也会记得谁的药快吃完、谁的家人好久没来信。
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她的故事全藏在细节里:记满细节的笔记本、为临释人员整理的就业资料、一通通沟通协调的电话……这些细节像点点星光,最终汇聚成照亮迷途者前路的炬火。
今年年初,“老难题”王某被调入监区,一进来就带着“刺”。
王某有吸毒史,性格执拗,之前总因岗位分配、劳酬发放跟民警起冲突。眼看要出狱,她更焦虑了:家里只有年迈母亲,自己没正经手艺,未来一片黑。那段时间,她总跟其他罪犯吵架,情绪一上来就摔东西。
魏春晶没批评她,反而连续半个月拉着她做手工。“你之前在大车间是高产手,手这么巧,做这个画肯定好看。”一开始王某敷衍地戳着材料,直到某天魏春晶指着她的作品说:“这么难的活你都做得整齐,出去开个小店肯定行。”
听到有人夸她“能行”,王某怔住了。抓住这个转变,魏春晶立刻找到狱政科民警给王某讲政策,解开她对之前执法的误会;同时联系当地司法所,给她答疑解惑。慢慢地,王某变了。后来她主动跟魏春晶道歉,出监那天还说:“魏警官,我出去肯定好好活,不辜负你。”
这样的故事,在五监区很常见。
罪犯潘某被判了无期徒刑,服刑20多年,快出狱时沮丧地说:“我连手机都不会用,出去怎么活?”魏春晶没多说,默默截了几十张手机APP操作图,一张一张教她怎么扫码、怎么发视频。
罪犯张某入狱后父亲再婚,她觉得自己成了多余的人,甚至想破罐破摔。魏春晶一次次给她父亲打电话,劝其来监狱会见,又跟司法所反复沟通,帮张某规划好出监后的生活。
魏春晶有个随身笔记本,翻开全是“琐碎”:3班李某的女儿在美国,打电话要算时差;11班管某的药快没了,出监前得开好药方;2班王某和婆婆有矛盾,得跟司法所再跟进……本子换了一本又一本,字里行间全是“记挂”。
“我只是女监里最普通的一个。”魏春晶总这么说。在她身后,还有一群和她一样的民警:有的为了安抚崩溃的罪犯,连续几周陪她们做手工;有的为了帮罪犯找工作,自己跑政务大厅抄政策,加班到深夜做课程;有的双警夫妻,因时常错开值班,而聚少离多。五监区的民警说,魏春晶就像“主心骨”。她从不说大话,却总把最难的事扛在肩上。
在她的带动下,五监区像个“大家庭”——有人帮临释罪犯练面试话术,有人教她们用导航软件,还有人会提前帮她们查好回家的公交路线。
魏春晶的办公桌有一个特别的抽屉,里面堆满了罪犯出狱后写来的信件。最上面那封,是上周刚释放的付某写的。付某因盗窃多次入狱,跟养父母断了关系。魏春晶打了十几次电话劝她养父,从一开始被挂断,到后来慢慢松口。最终,养父来信让她回家帮忙看小吃店。“魏区长,我现在每天帮我爸揉面,他说我手巧。谢谢您让我有家可回。”
往下翻,是一年前释放的张某某的信。她因诈骗入狱,出监时哭着说“我妈肯定不要我了”。魏春晶帮她联系司法所,安排母女视频会见,还教她用智能手机。“今天我妈给我煮了长寿面,说我胖了,像小时候一样。我给她做了件衣服,是在监狱学的手艺,她特别喜欢。”
还有三年前的王某、去年的李某、身体不好的刘某……这些信会被她认真整理好放进抽屉。她知道,这里面装的不只是感谢,更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灵魂,正把这里学到的“希望”,传递给更多人。
魏春晶做狱警的20年,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她不是一个人在发光。那些和她一样的女监民警,把“改造”揉进每一顿饭、每一次谈话里,用爱与责任铺就迷途者的回家路。
图/北京市监狱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