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案 > 以案说法

老年人“消费”, 套路深深“深”几许

本站发表时间:[2019-04-0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老年人退休后手头多少有点积蓄,这点积蓄往往成为商家眼中的“肥肉”,不少人甚至以各种名义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活动,导致近年来涉及老年人的诉讼和刑事案件不断上升。目前,免费健康讲座背后藏有怎样的秘密?高价购买的保健品是否真的有奇效?低价旅游有怎样的猫腻?宣称低风险高回报投资是否可靠?海淀法院法官以案说法,为您揭秘诱导老年人消费的那些“套路”。

  套路一:义诊送礼博好感,保健品里猫腻多

  【案情回顾】

  2018年1月至3月期间,张某伙同黄某、王某等人冒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以听课治病并发放礼物为诱饵,将多名老人接至北京市某酒店内,冒充专家为老人进行“健康讲座”和义诊,并赠送各种礼品。在老年人放松警惕后,开始利用提前获取的信息为老人诊断并向老人高价兜售每盒单价2330元的袋泡茶,谎称该袋泡茶是中药,可以治病,治不好退款。多数老人信以为真,购买袋泡茶,受骗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2018年9月28日检查机关指控被告人张某、黄某、王某犯诈骗罪,并向法院提起公诉。经审理,张某、黄某、王某均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称高价销售的袋泡茶并没有治病效果,里面只有些大枣之类的食用物,没有作用,比喝热水强。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某、黄某、王某虚构身份和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最后,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张某、黄某、王某有期徒刑二年二个月、一年六个月和十个月,并处罚金。

  【法官释法】

  一些不法商家和个人以“健康讲座”为名,先对老年人以免费听讲座并赠送各种礼品进行诱惑,在老年人得到实惠放松警惕后,安排所谓的“专家”先讲课后看病,这些“专家”往往夸大病症,利用老年人身体某些不适连哄带骗,诱导老年人花巨款购买一些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的保健品,给老年人身心和财产造成损害。对此,法官提醒老年人要保持警惕,身体不适选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千万不要盲信所谓“专家”及价格高昂的各类“保健品。

  套路二:零团费低价游,频繁购物钱掏干

  【案情回顾】

  张女士称,2018年7月,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向其推销针对老年人特惠的 “一元港澳游”旅游项目,称团费只要一元即可参加港澳7日游。考虑到只有一元的团费,张女士心动并报名。张女士称,2018年10月其跟随旅行社出团到达香港澳门后,旅行社导游只是敷衍带团参观了几个景点,大部分时间都在逛购物店,导游不停劝说购物,不买东西还会被导游斥责。张女士在旅游团带领下在纺织品购物店购买了两套四件套、一对乳胶枕、三件蚕丝被,总金额28400元。回来后,张女士发现所购产品没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生产合格证等信息,是三无产品,沟通无果后起诉商家要求退款。经过调解,张女士最终接受了商家退还的部分货款。

  【法官释法】

  部分旅行社常用“一元游”、“低价团”等广告来吸引消费者,防范意识弱的老年人往往成为其“首选对象”。超低价甚至零团费的旅游服务陷阱最多,这类旅游项目往往会通过安排较多的自费项目或频繁出入购物店,通过劝导甚至强迫老年人大量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获取提成以弥补旅行社经营成本,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三无”产品的现象频频发生。老年人出游应选择正规旅行社,千万不要相信所谓“一元游”、“低价团”,以免“贪小利,吃大亏”。如遭遇此类情况,除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外,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通过诉讼挽回损失。

  套路三:低风险高回报,事后要钱难上天

  【案情回顾】

  李先生为大学退休教师。2018年7月,某投资公司到李先生所在学校开展理财讲座,宣称其创始人为该大学校友,为回馈母校针对学校教职工推出理财项目,公司承诺年化收益率为本金的11%,低风险高回报。出于信任,李先生投资50万元,购买该公司推荐的理财产品,一年后回报本息。2018年12月27日,该公司突然发通知称由于外部经营环境日渐恶化决定退出原投资咨询行业。李先生认为,该投资公司骗取自己信任后签订协议,骗得资金后擅自退出咨询行业导致其投资本息无法按时偿还,给李先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李先生多次想找该公司协商退款,但该公司已经人去楼空。无奈,李先生起诉请求法院判令该投资公司偿还其本金50万元及约定利息。

  【法官释法】

  为了增加退休后的收入,减少子女负担,一些老年人选择将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但理财产品高收益也往往意味着高风险,老年人通常是被“低风险高回报”的幌子迷惑,忽略了潜在风险,购买理财产品后收益很难兑现甚至“血本无归”。而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有限,风险承担能力低,面对“零风险”、“高额回报”的理财产品要冷静,提高风险投资意识,做到“不轻信、不贪利、不跟风”,在与家人提前沟通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正规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谨慎投资。


[供稿单位: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