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旁四合院一日换主人、老英雄紧握法官手、火车票串起医患包容与理解、劳争纠纷化解换挡提速、零接触赡养纠纷“云端”化解……近日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东城法院将运用“和立方”工作机制成功化解的大量典型案例进行发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了“和立方”的解纷速度和力度。
“和立方”由东城法院于2019年3月创新推出,是以诉调对接工作站为依托,在矛盾发生的第一时间共同参与“灭火”,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巡回审判,全面提升诉源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同时汇集社会各方调解力量,打造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
一年多来,“和立方”已累计为群众节约诉讼费支出4100余万元,收到感谢信30余封、锦旗近百面,背包法官走街串巷为民解忧的故事广为传播。
“背包法官”走街串巷 诉调对接工作站化解纠纷
说起东城法院“和立方”就不得不提“背包法官”冯晓光。骑着电动自行车,从东城法院西南门出发,身后大大的背包里面装着国徽,和书记员一起走街串巷,前往各个诉调对接工作站化解纠纷。这就是“背包法官”工作的日常。
(冯晓光法官和书记员王卓琳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诉调对接工作站。摄于2019年6月)
“挂上国徽,穿上法袍,不管是在居民家中还是四合院里,都能让在场的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冯晓光法官向小编介绍,上门审判一方面是给当事人带来便利,除此以外,当事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会更加放松,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能促进矛盾化解,协商成功率也远远高于让当事人来法院调解。
说起诉调对接工作站的方便之处,冯晓光法官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家住东城区的赵家八姐弟的99岁老父亲离世,留下一个私房四合院。老人虽留下遗嘱,但未对房产如何分配作出安排。“继承公证不好办、诉讼昂贵流程长”,况且八姐弟中年纪最大的76岁,年纪最小的也已经62岁,老人们年纪大了,又散居各地,对他们而言办理遗产继承都是耗费体力、精力的事。八姐弟为继承问题犯了难。
(冯晓光法官在景山街道司法所为赵家八姐弟主持调解,进行司法确认。摄于2019年)
对此,冯晓光法官为这八名继承人的老四合院继承纠纷案件进行了现场指导调解及司法审查确认工作。从立案到司法确认,再到和街道调解员对接。在景山街道司法所,指导调解员为赵家八姐弟进行调解,现场司法确认。仅用时两个半小时,就帮助八姐弟解决了继承问题,而且不花一分钱。
他还告诉小编,像邻里纠纷、治安纠纷、劳动争议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在诉调对接工作站内就近解决。
据了解,这样的诉调对接工作站目前已在东城区6个街道社区设立,还设立了驻北京市医调委、驻北京投融资商会、驻东城区劳动保障监察队、驻东城交通支队、驻北京银保监会诉调对接工作站,工作站总数量已达11个。
“和立方”移至线上 北京法院首家诉前调解专线
(图为:东城法院远程审结全市首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案)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以来,北京东城法院将“和立方”转移至线上,完成全市首例在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案件;开通北京法院首家诉前调解专线,共接热线393通、4470余分钟。其中登记未起诉纠纷线索47起,其中25件简案已通过线上调解方式解决;组织深入社区参与防控的党员法官顺势开展普法、释法与解纷工作;与区工商联联合举办“线上京法巡回讲堂”,就疫情防控期间网上立案、租赁合同履行等问题为辖区200余家中小企业在线普法等。
据东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韩毅兵介绍,下一步,东城法院将进一步强化“和立方”之“核”,提升法院原点作用,合理配备调解力量,实现纠纷集中高效化解;推广“和立方”之“点”,复制工作站建设经验,努力实现全区所有街道、行业、领域的诉调对接工作全覆盖;扩充“和立方”之“面”,继续借助诉调对接工作站的杠杆作用,深入挖掘不同层面社会矛盾新领域、新规律,建设新驻站;精雕“和立方”之“体”,完善疫情防控期间探索形成的线上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诉前调解热线和司法地图大数据,构建智能化诉调对接平台,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解纷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为辖区群众持续提供“解纷不掉线”的暖心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