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渐起秋寒袭,而金钥匙调解工作站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紧张忙碌的景象。顺义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助理卢婧、书记员姜琳携手社区干部、公益律师,针对两起老旧小区房屋漏水后财产损害纠纷展开现场调解,最终成功促成施工单位与居民和解,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漏水声声急 调解步步稳
今年7月以来,北京多次出现极端强降水,降雨量连创记录。这个夏天老赵家里的后阳台又漏水了。
72岁的老赵家住顶楼,平时喜欢骑行、打球,生活状态松弛舒心,但阳台漏水不仅给老赵造成生活不便,还导致其厨房灯具的用电安全隐患,老赵忧心忡忡,很是焦虑。
去年雨季老赵家便出现漏水情况,老赵获得了开发商的相应赔偿,但今年雨水再次渗入,维修人员连续维修三次仍未完全解决,老赵非常不满意,要求项目部叠加赔偿;项目部则因一直难以准确找到老赵家里的漏水点位而发愁,表示可以继续维修,但拒绝再次赔偿,双方僵持不下。
无独有偶,小区另外单元楼家住顶层的老刘也有相似的烦恼。七八月份原本是享受旅游的时节,但一次旅途过后,老刘回到家发现家里差点成了“水帘洞”——房顶漏水造成其家中门框、窗户、墙壁等多处受损严重。老刘要求项目部将其房屋恢复原状;项目部虽然认可漏水责任,并表示愿意对其家中进行维修,但是完全恢复原状难度较大,双方就修复标准及赔偿限额产生分歧。
想居民所想 巧解千千结
面对焦虑的老刘、心急的老赵与倍感压力的开发商,金钥匙调解工作站调解团队接过了任务,并向顺义法院提出由审判法官专业指导的邀请,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徐四林在详细了解案情后,根据案子的具体情形从法律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并由干警卢婧、姜琳至现场与工作站团队成员一起协作调解、精准发力。
该工作站由顺义区光明街道裕龙六社区离退休干部带头,168名调解员组成,顺义法院法官及法官助理每周通过站室“坐诊”、普法宣传、参与议事会等方式轮值接待并指导纠纷化解工作,共同协作为居民解决邻里纠纷、房屋维修等问题。
作为居民的“知心人”,社区干部首先充当“倾听者”与“安抚者”角色,充分听取居民的烦恼诉求,“您的难处我们都看在眼里,咱们今天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您千万不要着急。”社区干部向项目部负责人出示网格员拍摄的家中漏水情况视频,明确漏水原因并要求其承担责任。
“这种事情看似是死结,双方都没办法让步,但实际原因更多还是没有沟通到位,居民有时候想要实质解决,有时候就想要一个理儿,我们沟通时候就需要找对症结,对症开方子下药。”在现场,卢婧和姜琳也根据一些处理法院案件的相关经验,向调解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阐释了沟通的方式方法。
卢婧、姜琳帮助社区干部从专业角度与居民和项目部负责人交谈。“主任,关于漏水这件事情,咱们社区在协调的时候首先要督促项目部持续维修,但由于自然损耗等,其实完全恢复原状是很难实现的,也要让居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继续对话去达成共识。”卢婧就这件案子的实际情况为社区主任提供沟通时的方向,协助阐释了项目部的维修赔偿责任,也向居民们释明“恢复原状”在实践操作中的局限性,为双方提供清晰的法律预期。
“刘师傅,咱们是顶层的房子,已经居住很长时间了,完全修复原状很难实现,漏水这件事情,我们一定督促高效率解决,这次赔偿您损失之后您自己把家里再收拾收拾,如果还有问题,项目部这边随时修,您看行不行!”听到卢婧这样说,老刘也慢慢冷静下来,同意接受继续维修的提议。
握手又言和 笑容代愁容
居民希望完善修复漏水点,避免影响日常生活,而开发商自认为“有苦说不出”,一方面多雨天气下房屋漏雨多发,维修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在维修时找清漏水点,保证彻底根治有一定难度。
漏水造成了实际损失,既要及时修复解决,又要算好经济补偿。在徐四林的指导下,卢婧、姜琳协助社区主任以及其他调解人员向老赵和老刘最终提出了“维修+补偿”的解决方案。
调解工作站是基层调解工作的一个“桥头堡”,既需要解决问题,也要让双方冷静处理后仍然相互信任,保持良好沟通的窗口。未来居住仍然可能出现各种复杂问题,维护好这种关系尤为重要。对项目部,调解人员督促其除经济补偿外尽快尽善修复漏水房屋;而对于老刘老赵,调解人员希望他们理解修复工作的难度和不易,随时沟通,配合找到症结所在,也在赔偿上稍作让步,让漏水不再成为一个“漏洞”。
经过一下午耐心细致地沟通,双方终于就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我就怕我这漏水没人管,这样我就踏实了,放心了。”老赵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
自今年4月顺义法院与金钥匙调解工作站建立合作以来,顺义法院干警已在社区累计工作值守超100小时,成功调解数起居民纠纷,定期针对性地对接社区调解工作站,为纠纷提供法律的专业建议。
“金钥匙”能打开群众生活的幸福之门,也能打开基层治理的畅通之门。对这样的机制,徐四林法官表示“法院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社区提供畅通的群众交流渠道,多元、合力、高效、平和,才能更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供稿:北京顺义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