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法律的名字?”“交通红绿灯,这十几秒的限制,却保障了你一辈子的一路畅通和一生平安,这就是‘规矩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近日,北京市怀柔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莫剑彬以北京市第三实验学校法治副校长的身份,为数百名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这场以“养成规矩、远离伤害,系好人生第一粒‘平安扣’”为主题的法治课,在轻松互动中拉开帷幕,也折射出怀柔区深入贯彻落实法治宣传教育法,系统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的扎实步伐。
一堂法治课 播下安全种子
“左边的‘水’代表公平,右边的‘廌’象征正义,‘去’表示去除坏人……”大屏幕上展示的古体“灋”字,瞬间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莫剑彬从汉字的本源讲起,引导学生们探寻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
紧接着,他以一条清晰的时间轴线,具象化地阐释了法律如何贯穿并守护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时的母婴保健法,到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再到工作、婚姻等人生重要节点,“法律如影随形,是我们终身的规矩,保障每个人生活在公平、安全、有序的环境中”。
围绕“规矩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莫剑彬以红绿灯作比:“看似限制,实为保障。正因大家共同遵守这个规矩,才确保道路通畅与行人安全。”
在“识别风险 远离伤害”环节,校园欺凌、电信诈骗、故意伤害、毒品陷阱等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暗礁”被一一剖析。课程尾声,莫剑彬凝练出“生命最珍贵,安全第一位”“规则是铠甲,法律是底线”等五句“平安口诀”,并再次强调“先护己,再助人,智慧比勇气更重要”的安全原则。
一张教育网 构建普法网络
精彩纷呈的法治课背后,是怀柔区以法治宣传教育法为指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系统性深耕与持续创新。在区委依法治区委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下,怀柔区已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青少年普法网络。
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构建“德法相济三课堂”长效机制,以实践课、专题课、必修课夯实课堂主阵地。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打造“AI+VR”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以互动体验增强普法趣味性;怀柔区人民法院将典型案例改编成“反校园欺凌”话剧,深入校园巡演,使法治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作为区域法治教育的“金牌项目”,“青少年模拟法庭”已成为怀柔普法工作的闪亮名片。2024年5月,区委依法治区委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专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青少年模拟法庭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这项品牌活动的持续深化提供制度保障。以此为基础,怀柔区教委牵头,全区政法系统及团区委协同发力,积极推动青少年沉浸式参与其中。
“模拟法庭不是‘走过场’的表演,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式的法治实践课堂。”怀柔区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工作负责人说,“我们选取校园欺凌、网络诈骗、伤害案件等真实案例进行适应性改编,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熟悉司法程序,深刻理解法律适用、感受法律的威严与温度。”目前,已有1.8万余名怀柔青少年体验模拟法庭。
一套联动机制 奏响普法“合奏”
以法治副校(园)长机制激活青少年普法“一池春水”,是怀柔区推进法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如今,近百名来自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的领导干部与业务骨干,被聘为120所校(园)的法治副校(园)长,实现全域覆盖。“八五”普法期间,这支队伍通过定期讲座、情景模拟、主题班会等形式,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1400余场。
10月31日的“送法进校园”活动中,还同步举行了贯彻法治宣传教育法工作座谈会,组织学校与法治副校长代表交流经验;区政法系统及消防救援支队等多部门设立普法集市,通过宣传折页、模型展示、趣味问答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形成“教、研、宣”一体的普法合力。
怀柔区司法局副局长罗文礼说,怀柔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法治宣传教育法,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司法引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推动法治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入融合,积极探索开发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需求的法治教育产品,打造更具怀柔特色、更富生命力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记者 黄洁 徐伟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