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北京商务中心区法商融合示范区巡回审判点开庭审理首起案例--一起AI声音权侵权纠纷案。该案聚焦AI声音权保护及AI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责任认定等问题,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参与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举措。
该案的审理背景与示范区建设进程紧密相关。今年9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以及朝阳区、丰台区,共同制定《建设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北京市政府批复,北京商务中心区和丽泽金融商务区核心区一起被列为起步区。此次巡回审判点首案开审,正是司法服务对接示范区发展需求的重要实践。
该案由合议庭依法公开审理。原告是一名配音演员,其诉称,被告一未经原告授权将原告声音AI化,开发为文本转语音产品在其运营的移动应用程序及网站对外提供。目前案件已完成庭审环节,将择期宣判。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首案审理依托于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的"1+N"数据权益巡回审判机制,该机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中关村科技园等科创企业聚集地设立1个巡回审判庭、7个法官工作站,通过示范庭审等形式延伸司法服务,强化普法效果。该机制已获多项案例认定,相关内容被纳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政法工作的实施意见》。
北京互联网法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AI技术的迭代发展不断对人格权保护提出新课题,尤其是在商务服务、跨境交易密集的法商融合示范区,明确声音权等新型权益的保护规则,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该案的审理将为同类纠纷提供裁判思路参考,后续法院还将依托巡回审判点常态化开展新型法律问题调研、企业普法宣讲等活动,积极参与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
文/董振杰 通讯员/陈恒星 图/北京互联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