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北京高院副院长李艳红介绍,北京法院通过压茬推出1.0版至8.0版营商环境改革,今年前三季度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已压缩至62.2天,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快速解决,多项指标位居全国乃至国际前列,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多元解纷+高效审判
跑出司法服务“加速度”
李艳红介绍,北京法院持续深化前端预防与多元解纷机制,目前全市17家基层法院100%入驻区级综治中心,吸纳近200家调解组织、800名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推动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通过创新“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快速解决。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审结案件87.27万件,法官人均结案329.5件,平均结案用时同比缩短16.6天,其中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压缩至62.2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结案17.95万件,平均审理用时仅19天。
在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同时,北京法院最大限度维护暂时困难企业的经营能力。2024年以来,执结涉企案件29.9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546.38亿元,促成执行和解3.48万件。
加强产权司法保护
涉外审判打造“北京样本”
在产权司法保护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法院审结涉专利案件2113件,涉数据产权、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案件6730件,涉文创、老字号等案件17653件,其中涉“数据集合权益保护”“变身漫画特效”等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同时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适用惩罚性赔偿最高判赔数额达到9891万元,形成警示恶意侵权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涉外审判方面,北京法院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自2021年12月法庭成立至今,审结各类案件6000余件,标的额超600亿元,平等保护8000余家中外主体的合法权益;创新运行北京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引入7家权威解纷机构,特邀18名专家调解员参与调解,其中外籍、港澳台调解员人数占比61%;全力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2024年以来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3906件,96.1%依法维护了仲裁结果。
朝阳法院院长刘海东介绍,作为“中国涉外第一区”,朝阳法院近五年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4235件。通过在“两区”建设主承载区开展巡回审判、提供“订单式”精准普法、聘请专业调解员参与调解等举措,45%的涉外案件以调撤方式结案,为区域“两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法治屏障。
优化营商环境
司法重整助企纾困
在破产审判方面,北京高院联合21部门出台《深化破产制度改革若干措施》,制定45项政策措施。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前三季度审结破产案件2575件。通过预重整、小微企业快速重整等多元机制,帮助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涅槃重生”。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介绍,北京破产法庭成立六年来,审结案件11010件,通过司法重整程序成功挽救126家困境企业,引入投资逾1580亿元,化解债务8400多亿元,稳住近12万名职工岗位,助力8家上市公司成功化解退市风险。
在金融审判领域,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介绍,北京金融法院与市工商联共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强化“金融专业调解组织+金融管理部门+专门法院”三方协同联动,累计处理案件222件,结案标的353亿余元,纾解60余家企业困境,保障14万余名职工就业及240余万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智慧服务升级
满意度与公信力双提升
在提升司法服务方面,北京法院全面实现诉讼服务在线办理,线上立案率达到55.7%,电子送达率达到81.7%;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响应基层治理主体司法服务需求31418个,严格落实接单即办、马上就办。
李艳红介绍,北京市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监测情况显示,企业和群众对北京法院的满意度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发布的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北京法院涉及的“解决商业纠纷的公正性”以及“法院是否对商业构成障碍”两个指标均为满分,在已开展企业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