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其他】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本站发表时间:[2020-03-17]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牛胜辉

  台湾学者柏杨说,历史是任人描绘的画布,你不可能从历史中找到自身困难的解决途径;历史更不是镜子,以历史为鉴往往所得甚少。那么为什么读历史?个人见解,历史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我们认知当今社会事物的一种工具。

  本书与《中国大历史》相比,一个是望远镜另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为隔岸相望的人提供工具,这本书却是一个显微镜,这个书写的很细致,基本结论是基于数据和原始素材得出的,与《万历十五年》相比亦不是一类,《万历十五年》是由这一年说开去,对比起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一面镜子,说明朝,讲万历,娓娓道来为何万历十五年是明朝趋势改变的关键之年。这本书虽是专业的书,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却很容易入手,你能完全理解,不晦涩。因为他从普适的角度去分析,去观察鸦片战争,书中涉及琦善的清白、清军的军事力量、林则徐、虎门大战、厦门和浙东反攻、议和过程、中英条约的分析、还有地图的分析。书中涉及的内容对于稍懂历史的人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在熟悉的内容里却满是我们不熟悉的结论。改变读者旧有的观念绝非易事,因为偏见是座山,我们倾向于去相信我们已经熟知和轻易获得的知识,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很少去自己观察和自己评估,往往来源于别人的只言片语。

  本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琦善是不是卖国贼。茅海建先生在这里提及了一个概念,即忠奸模式。他认为当时的清王朝并不惧怕鸦片战争的失败,还可以谈嘛,但是如果谈不好那就需要惩罚很多“不得力”的官僚,一旦惩罚了官僚那就是平了民愤,安抚了朝廷,稳固了清朝统治根基。这不是一个孤例,这是一个种思维模式。所以,茅海建先生人为琦善不是卖国贼原因有三,一是他是满人,而且还是聪明的满人。二是他不缺钱,没必要拿英国人的钱。三是每一步谈判的进程他一定是汇报了,他一个直隶总督,没那样的权力和魄力。所以,这次和谈的失败是琦善等党羽破环制度,只要忠臣上来和谈就可以了。但真实请款是,不管是琦善还是林则徐谈,结果一样,在于体制,在于清王朝的没落。

  第二,鸦片战争是不是大刀对长枪。首先要说明一点,鸦片战争绝不是不是电影《火烧圆明园》演绎的模样:清军拿着大刀长矛,英勇赴死。其实,按照茂海建先生的理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当时从账上看,清军八旗军是20万,清军绿营军是60万,总计80万。这个数字是当时全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常备军。那么,到底输在哪里了?原因就是调度。当时所有的英国远征军都在船上,以海陆总计约7000人,后来到战争结束,变成了20000人。看似实力悬殊,但是这些英国远征军就像一个拳头一样攒在一起,指哪打哪。反观清朝的情况:当时清朝一共能够抽调了10万人,粗略估算,人也够了。但是,实际情况是清军主要有三项职责是警察,是内卫,也是国防军。且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国防任务重要性最低。回到驻防情况,当时清军需要守卫至少四省,共二十个港口有余,当时港口人数最多的是福建厦门港,才仅仅驻扎了5680人。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少打多,不是多打少。那么,我们熟悉的虎门大战,其实是英军休整了四个月后,静等着打清军的一个局部战争。

  第三,林则徐是不是个神话。这个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林则徐是不是历史的选择。答案是,不是。二是鸦片战争如果林则徐一直在,会不会挽回颓势。答案是,不会。对于第一问题简要分析:林则徐政治主张是严禁海口,与道光帝的真正想法是不一致的。当时,道光帝有四人可用,一是两江总督,陶澍,二是直隶总督,琦善。三是湖广总督,林则徐。四是云贵总督,伊里布。其中,陶澍在海口,年老多病。琦善在天津,抽不开。伊里布长处就是处理民族关系,当时的云南确实需要他。所以,只能选择林则徐。在选任之前,还有一个历史小小事件需要说明,以遇事敢言而得到道光帝青睐的黄爵滋上了一道严禁鸦片的奏折,道光帝征询所有封疆大吏的意见,而林则徐的意见在本质上与道光帝是不相同的,他的意见其实更柔和并没有非黑即白的果决。在书中,茅海建先生列举了当时的若干位边疆大吏的奏折,以及对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结论,道光帝真正在乎的是白银的流向直至竟然同意断绝中英贸易往来,一定有有蹊跷。对于第二个问题分析,且看林则徐入驻广东之后的几个做法:第一,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就不再与英国商人义律进行交涉而是直接向英国的外事部门提交相应文书,直接改变了这个事情的性质。第二,虎门销烟之后,与1840年1月之前中英七个小型军事摩擦,林则徐没有有进行上报。第三,林则徐对于道光帝1839年7月问询,9月份“深思熟虑”之后进行回复,并且没有对中英之间的战争进行任何预警。第四,鸦片战争的本质上我们以少打多,以落后打先进。所以林则徐在与不在,结果可能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从不缺乏社会学研究和文学作品,但是自然科学发展却是较为滞后,这也就导致我们对于细节的追求不够极致,我们研究的缺点往往是太容易下结论并且太容易相信别人的结论,想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一切,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总想着“大而化之”,想“放之四海而皆准”,结果沃恩。所以,人还是须“笨”些,路走的“慢”些,话说的“少”些,这样才能避免天马行空,缩小真理与错误之间的“小小”的一步距离。


[供稿单位:门头沟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