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散文】吃货

本站发表时间:[2020-03-17]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皮德智

  想来自己的也算是个吃货:从《舌尖》追到《风味人间》,从《随园食单》翻到《岁朝清供》,最喜听食材进锅时的不同声响,亦欢欣于各色菜品之绚烂五彩琳琅满目。虽不奢求将天下美食尽入我饕餮之口,但仍是在吸纳食物的活色生香路上拔足狂奔。

  能记忆起自己是个吃货的最初端倪,可能源于多年前初中课本里,汪曾祺先生写家乡高邮鸭蛋的那篇文字。倒是不记得字句何如,只记得想到那文,便似有一盘蛋黄流油的鸭蛋摆在我面前,于是便免不了咽几下口水,肚子咕咕几声。另一番记忆,则是某本画册里看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坡肉形石。我既不是鉴定专家也不是美食家,色泽形态如何好、如何妙,我大抵是道不出的,心中所想唯一能让我用来评价的可能就是那句“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

  吃货的潜质,大约和母亲有关。我向来是不爱吃鱼的,为此向母亲讨教过多次,每次均答曰:我不会做鱼,所以你也不怎么爱吃鱼。细想之下,倒也有道理: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无知少年,母亲给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吧。就这样,从小学、初中一路到高中毕业。直到今天,母亲还依旧有搜集菜谱的习惯,从只不过是从原来的纸质书变成了今日的抖音教程,没变的依旧是那个喜欢给我做好吃的的“老妈子”(我对母亲的爱称)。

  没记错的话,爱吃的第一样菜是蒜薹炒肉。滑嫩的肉丝,青翠的蒜薹,辅之以浓浓的酱汁拌饭,7岁那年第一次吃了四碗饭。对四碗饭的突破,是在大一时候。网吧通宵过后几个室友几人直如饿狼,一盆土豆丝炒肉叫四个人下了二十来碗饭。街边的小店味道,如今依旧津津在舌。不过在我看来,这吃法似乎不太符合吃货定义,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般狼吞虎咽豕突狼奔,是迥乎于孔夫子的理解的。家中所食,也不过是猪肉青菜、鸡蛋菌菇一类,做法虽也有变,终也是家常饭菜。便是这家常味道,一点点堆叠起对另外滋味的渴望。

  年纪渐长,走得地方也多了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万种食。每到一地,必是先找寻当地一流馆子大快朵颐:肉夹馍凉皮冰峰三件套、卤煮火烧焦圈豆汁,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兰州牛肉面,微辣是一种勉强的川渝火锅,一人一桌一晌的粤式茶点,汤白味浓的中原烩面,不一样的滋味带来不同的刺激,我在吃的晋级路上继续前行。

  如果说,人类总有一种情愫被牵连,极大可能就是食物在其中的勾连吧。离家日久,也算是吃了百家饭,自己也渐渐学会煎炒烹炸。要当好一个正经吃货,君子远庖厨是绝对不可能的了。从鸡蛋西红柿到卤牛肉,从包饺子到蒸馒头,于是乎,从自己的手头也开能流出那些往常的味道了。就像小时候站在灶台边看母亲洗、切、炒、盛,我也成为了今日的一号选手。每一个吃货,钟爱的最是那一股烟火气。夏日里街边的兄弟烧烤摊,巷子口夫妻店飘香的蟹壳黄,大雪纷飞里的老爹炖好的血肠,归家途中的用劲咬下的一口大葱卷饼。这既是一个食客对口腹之欲的万般渴求,更是一个吃货对牵念之人的情真意切。

  此时又是万家灯火,不知道你,又要用什么饭菜,消化这美丽的夜色呢?


[供稿单位:门头沟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