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昌平

昌平区法院奏响诉源治理“三部曲” 助推提升法治精治共治水平

本站发表时间:[2019-08-15]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昌平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围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目标,从源头止纷、便捷化纷、高效解纷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参与辖区基层治理,奏响诉源治理最强音,切实增强辖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诉源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一、强化源头止纷力度,奏响诉源治理“前奏曲”,提升辖区“法治”水平。结合辖区内类型化纠纷多发,群体性突出的特点,构建“矛盾排查-法律研判-沟通协调-调解引导-司法建议”递进式纠纷解决机制。一是加大源头治理。各人民法庭在政府拆迁拆违、疏解整治等专项活动中,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法律风险评估,主动为各项政策施行输出司法保障,对提前排查出的纠纷苗头,靠前介入,尽早化解。如在北京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清退中,涉及解除租赁合同的商户多达8000余户,但是经过法庭前期做工作,仅有57人到法院起诉。二是强化重点治理。重点标注房屋买卖和租赁纠纷高发区,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提示其分析原因,加强源头治理;发布婚姻家庭案件白皮书,促进和谐家庭关系建立;针对村民和业主自治中纠纷多发的态势,提出治理建议。例如,沙河法庭针对辖区的拆迁、腾退重点工程等设立专门台账,提前研判,通过组织多部门协商、函发司法建议等方式,帮助数十名外嫁女获得其依法应当享有的拆迁利益,合法有效地制止了纠纷的发生。

  二、搭建便捷化纷平台,奏响诉源治理“协奏曲”,提升辖区“精治”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积极构建“司法零距离”模式,将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为辖区群众提供精准化法律服务。一是建立群众联系点。选派业务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团队,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咨询相结合、群众预约和主动入驻调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预约立案等诉讼服务。天通苑法庭打造了“一站、两点、三法庭”、“程杰法官社区服务团队”等适应社区需求的特色化工作机制,并建立了“回天地区法官工作站”,现场调解78次,努力将小苗头、小纠纷及时就地解决,防止演化成诉讼案件。二是建立巡回审判点。开展“百案百庭进街镇”活动,计划3年内在回天地区开展不少于100场巡回审判;在南口法庭形成了以老峪沟山区巡回审判点为“点”、以流动车载法庭为“线”、以人民法庭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法官已上山巡回办案6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150余次。三是建立法治宣传点。通过普法讲座、培训授课、网络直播、召开新闻通报会等多种形式,针对常见纠纷的预防和化解进行法律提示。例如,沙河法庭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结合时事热点、法律盲点,以普法文章、案例解说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2018年以来共发布普法宣传文章50余篇;行政审判庭以座谈联席机制为平台,并结合辖区开展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活动,对于辖区内的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大棚房整治、工业大院清退等易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执法活动进行指导,2018年以来,共诉前化解行政矛盾200余件。

  三、丰富高效解纷举措,奏响诉源治理“进行曲”,提升辖区“共治”水平。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职能,建立以地方党委为主导,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会等共同参与的“五方联合治理体系”,实现共治共享共赢。一是统筹人民调解力量。加大对非讼事务的专业化法律指导,会签联合调解工作实施细则,制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的解答》,构建大调解格局,2018年至今,共在诉前调解民事案件1969件,并通过司法程序确认了调解协议的效力。对于进入到诉讼程序中的案件,找准问题症结,深入走访调查,约谈重点人,通过调解示范,达成调解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如天通苑奥北市场服务合同纠纷案经调解有464件原告撤回起诉,仅34案以判决方式结案。二是统筹审判辅助事务。借助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等群体力量,进行调查取证、勘验、送达等工作。今年以来回龙观法庭和天通苑法庭速裁审判团队在诉讼前端化解案件396件,既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又培养了基层的调解人员,为辖区共同治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双赢”。三是统筹信息化资源。建立“远程人民调解+远程司法确认”的纠纷快速化解模式,将区法院网络调解平台引入镇人民调解工作室,在一方当事人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快速联动化解纠纷。这一快速化解纠纷的网调经验,受到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组、首都政法综治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推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供稿单位:昌平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