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流传至今,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把“罪恶之手”伸向了自己年迈的父亲…。。。
父母的钱是不是自己的钱?回答很明确:不是!那么,盗窃父母的钱物会不会受到惩罚?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家务事,无关犯罪。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相信在看完今天的以案释法之后,您就会有答案。
以案释法
一年前小陈做生意赔了钱,小陈的父母只得卖了房子才把小陈欠的债还上,在这之后,小陈自己外出打工基本和家里没什么联系,直到后来由于疫情的原因,小陈才回到了父母租住在昌平某小区的家里。。。。。。
一天,小陈的父亲看病需要预约挂号,小陈就帮父亲操作手机挂号,操作过程中需要绑定银行卡才可以预约挂号,于是小陈就将父亲的工资卡绑定到了父亲的微信上,这样一来,父亲的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自然就知晓了。之后,小陈就趁父亲做饭或其他不注意的时候将钱转到自己的微信零钱上了,转完钱后小陈还将父亲手机微信上的聊天记录、银行卡的短信提醒、余额变动等信息都给删除了,就这样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多次盗窃父亲银行卡内金额共计6万8千元,多数用于还自己的信用卡和其他债务了。
没过几天,小陈的父亲去银行办事发现工资卡内只剩下30多块钱,当时小陈的父亲就给小陈打了电话,没想到小陈直接承认是自己拿走了,但为了拖延时间却骗父亲说在自己的“零钱通”里,最近有活动,可以多赚些收益,钱暂时取不出来要多等几天。小陈为了让父亲更加相信自己,还用自己另一个微信号把微信昵称改成了“零钱通公众号”,并且冒充“零钱通”公众号给父亲发些活动收益信息等微信。过了些日子,小陈的父亲,终于发现这个“零钱通公众号”是假的,只是这个微信昵称叫零钱通公众号而已,微信号却是孙子名字的拼音,不用想就知道这个号一直就是儿子小陈使用的,这才和小陈的母亲一起去报了警,并强烈要求公安机关严厉处罚小陈,因为小陈屡教不改已经不是第一次偷拿家里的钱了,现在连二老的养老钱都已经没了,二老均表示不会谅解小陈的行为。最终小陈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昌平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检察官说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八条规定:“偷拿家庭成员或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
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排除对发生在亲属之间的某些严重的盗窃行为进行刑事追究的可能性。比如,多次盗窃亲属财物屡教不改的,或盗窃亲属财物数额巨大的,或被盗的亲属强烈要求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等等。
犯罪嫌疑人小陈盗窃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经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构成盗窃罪。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即使是父母的钱,在未征得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也不能擅自动用哦!
检察官提醒老年朋友们,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撑起一片多彩的“夕阳红”。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和赡养老人,又是一年重阳节,愿天下所有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