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上8点,多数人伴着夜色踏上了回家的路,但昌平法院天通苑法庭依然灯火通明,原来,法官们为当事人点起了一盏盏“便民灯”……
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天通苑法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集中开展夜间法庭,3名法官分别对7起案件进行了开庭、调解及司法确认。
法官们不约而同地敲响法槌,快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夜间开庭,方便上班族诉讼
第一法庭
第一法庭的电脑传来一对夫妻的争吵声,张先生与周女士因感情破裂决定离婚,但双方就财产分割无法达成一致。因二人均在外地出差,卢志成法官决定利用夜间法庭,等双方工作结束后开启“云庭审”。
第四法庭
第四法庭则是一团和气。刘老汉于2020年去世,其与刘老太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刘女士把母亲刘老太、弟弟刘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就四人共同翻建的10间房屋进行分割。老人开庭需要有人陪同,其儿女又都是上班族,黄莹法官决定夜间开庭。
看到刘老太一家感情基础较好,又有调解的意愿,法官耐心释法说理,悉心化解分歧。“同意调解方案,三间西房归我姐、两间东房给我妈,剩下的北房归我。”被告刘先生说道。
“诉讼费我来承担,这是做大姐应该的。”原告刘女士也表示同意。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满意地离开了法庭。
第三法庭
“我平时上班没时间,感谢法官晚上给我们母子俩开庭。”申请人王先生说道。李炜鑫法官正在对王先生与母亲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王老汉于2020年因病去世,其与妻子育有一子王先生。老人生前购买了位于昌平区的一套房屋并留有存款。王先生与母亲经调解,就王老汉的遗产达成人民调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确认协议效力。庭审中法官详细询问了当事人的意见,对协议进行了审查,最终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
当晚,李炜鑫法官审理的四起案件均为申请司法确认案件,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已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为帮助当事人省时、省力解决纠纷,法官启动“夜间调确直通车”,线上快速办理。不到两小时,四起案件全部完成。
在法官们的努力下
6起案件成功化解
离婚纠纷的双方当事人
也同意配合法院进行调查
为有效解决回天地区上班族
因职住分离导致的诉讼难问题
昌平法院以回龙观法庭、天通苑法庭
为载体,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
多措并举,为民办实事“不打烊”
自2020年4月开始,昌平法院持续推进“夜间法庭”试点工作,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诉讼服务和活动。
2020年2月,黄莹法官为抗疫一线医生启动“夜间在线法庭”
为发挥夜间法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昌平法院探索“夜间+线上”的深度融合,打造“云端夜间法庭”,最大程度将线下资源架构到网上,推动社区智慧化治理。
此外,昌平法院还主动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紧密配合,当事人可在调解委员会的协调下申请夜间法庭,从人民调解到法院出具裁定书确认完毕,形成纠纷快速处理“程序链”。
一年来,昌平法院通过夜间法庭开庭162次、调解90次,处理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等各类案件292件,依法及时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成效,为创新首都城市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今后,昌平法院将在夜间法庭
运行模式和参与市域治理方面
进一步拓展创新,不断提升
夜间法庭的便民性、规范性
为群众提供更快、更好、
更便捷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