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丰台

丰台法院:“云”庭赋能“网”聚力战疫审判两不误

本站发表时间:[2021-02-17] 来源:北京丰台法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先后经历了全国性疫情和新发地疫情。在严峻疫情态势下,丰台法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从群众司法需求出发,依托互联网聚力,“云”法庭赋能,灵活切换“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庭审方式,高效审理涉疫案件,切实保障疫情防控和审判工作两不误,确保“审判工作不止步,公平正义不打烊”。2020年丰台法院“云”开庭达25172次,涉及案件24793件,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云”端表率 涉疫犯罪高效判

  “现在开庭。”

  2020年3月12日上午,丰台法院一起疫情防控期间假借销售口罩实施诈骗的刑事案件正在审理,丰台法院副院长刘彤燕担任本案审判员。有别于以往庭审,法庭内不见公诉人与被告人的身影,公诉人丰台检察院副检察长陈锋、检察员陈薇与被告人白某均通过“北京云法庭”参加庭审。

  “画面清楚吗?是否能听清我说话?”刘彤燕通过话筒询问公诉人与被告人。

  “画面清楚,可以听清。”屏幕中传出控辩双方清晰的回答。

  2020年2月,被告人白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微信朋友圈多次发布销售口罩的虚假信息,并以收取口罩定金为由,先后骗取被害人共计五千元。庭审中,被告人白某对指控的事实及罪名没有异议,丰台法院依法适用认罪认罚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当庭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白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该案从检察院提起公诉到宣判仅历时9天。庭审结束后,刘彤燕说“云端审判便捷且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为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打击涉疫犯罪、震慑犯罪分子、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端调解 涉疫纠纷六日结

  2020年4月21日,丰台法院立案庭庭长张英婷使用“北京云法庭”在线开庭,成功在立案后六日内办结一起疫情期间涉案金额十一万元的医用口罩买卖合同纠纷。

  4月16日,丰台法院收到张某邮寄的起诉材料,称其向钟某支付一次性医用口罩货款后,钟某一直未能如约交付口罩,且以资金周转为由拒绝退还货款。

  在确认双方当事人有调解意向后,该案转入诉前调解程序。“我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防护到位才能获批复工,检查时要求口罩必须按时更换,可货款已支付,订购的口罩却迟迟不发货。”人民调解员拨通电话后,张某催促法院尽快处理。在张英婷的指导下,人民调解员先后通过电话、微信、线上视频等多渠道组织双方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初步调解意向。

  4月21日,张英婷通过“北京云法庭”在线开庭审理该案,并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钟某承诺依调解协议约定退还货款十一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次日,张某给法院致电表示感谢“我这边转账款已经收到,原以为打官司很麻烦,没想到足不出户六天内便化解了矛盾,为丰台法院点赞。”

  “云”端互联 公平正义线上守

  6月13日,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暴发,丰台多地防控等级升级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身处疫情暴发核心地区的丰台法院结合疫情防控需要,把审判执行工作搬到线上,确保司法服务“一直在线”。在线立案、网上缴费、提交材料等足不出户“一号通办”。打破时间、场所限制,诉前调解、证据交换、在线开庭等随时随地“一网通办”。克服疫情防控限制,开启“居家线上庭审”“审书异地”庭审模式,13名法官居家开庭148次,11名法官助理、书记员居家记录庭审42次,努力将疫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6月29日,花乡法庭副庭长高原法官新收了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该案件原告为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被告为某水产管理公司。被告拖欠原告租金等3700万余元,疫情暴发后,两公司均处于休市状态,经营受到较大影响。高原紧急协调,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经了解,该案原告代理律师因为平日经常在新发地市场驻点办公,所以疫情爆发后,原告代理律师根据社区防疫规定居家隔离,无法到庭参加诉讼。“法官,我还在隔离,具体什么时候解除还不清楚,但是公司拖不起啊,如果不能快速解决,公司将面临倒闭风险。”原告代理律师致电法院说道。

  经过多次沟通调解,高原发现双方当事人都有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愿,也就是说案件还有调解的可能。根据丰台法院花乡法庭出台的《花乡法庭妥善化解涉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纠纷的意见》要求,高原组织双方在“北京云法庭”上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主动帮助双方分析当前合同履行不畅的原因和继续履行合同的可行性。经过2个多小时的线上调解,双方表示愿意互谅互让、携手共渡疫情难关,并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云”端确认 耄耋老人心结解

  疫情期间,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和他们的女婿共同向丰台法院申请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希望彻底解决因女儿遗产继承而产生的争议。该案所涉财产价值不菲,两位老人又都年事已高,老爷子92岁、老太太83岁,即便没有疫情,两位老人到庭也是困难重重,何况正值疫情肆虐,但如果仅进行书面审查,法官又无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两位老人本就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伤不已,女儿去世后又因遗产继承与女婿发生争议。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努力协调,双方最终化解矛盾,达成调解协议。两位老人都希望尽快确认协议的效力,让继承纠纷尽快尘埃落定。

  “北京云法庭”为这起案件带来了新途径。方庄法庭李蕊法官通过“北京云法庭”在线审查了该案,在保障司法确认严谨性的前提下,实现非诉程序与人民调解高效对接,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审查全过程并对人民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得知结果后,老太太隔着屏幕对法官说:“闺女,麻烦你啦!我女儿的事解决了,我和老伴儿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云”端救助 司法温度暖人心

  一份沉甸甸的救助申请材料递交到丰台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陈莉手中,翻开来看,村委会开具的困难证明中“因车祸致残”“父亲身体偏瘫”等字眼尤为扎眼。陈莉当即与救助申请人孟某通电话,电话那头,操着浓重口音的孟某费力地陈述自己的困难,反复念叨着“被告撞人后就不见了,也不给钱,现在自己残疾了,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困难”。陈莉立即向庭长王建中汇报,王建中当即决定,尽快安排谈话,但孟某远在河北农村,疫情期间来京不易。综合考虑当事人情况,王建中决定借助“北京云法庭”在线核实相关情况。

  在书记员的耐心指导下,村委会村干部帮助孟某登录了“北京云法庭”。视频那头,孟某身后是杂乱的屋子、破旧的家具,还有躺在床上的老父亲。王建中就案件的执行情况、家庭困难情况、个人身体状况逐项询问。经过严格审核,王建中决定对孟某进行司法救助,孟某感激地说,“谢谢法官,这笔救助款对我来说就是救命钱”。

  疫情防控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丰台法院秉承司法为民理念,加快信息化步伐,积极推动技术与审判深度融合,化“危”为“机”,依托线上诉服、云端庭审等信息技术,既守护了司法公平正义,也守护了人民群众平安健康,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技术+服务”的司法红利。


[供稿单位:丰台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