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强迫交易罪提起公诉的6个案件共50余名被告人在海淀法院公开宣判,海淀法院认可指控的恶势力定性,以强迫交易罪判处被告人6个月至5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是一系列发生于海淀区中关村的强迫交易案件,多名被告人分别形成了多个恶势力犯罪团伙,利用“软暴力”的方式达到强迫被害人购买手机等的目的,在中关村区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多个犯罪团伙的犯罪手法类似,在中关村的核心地段开店,进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销售,通过“软暴力”强迫被害人购买。海淀检察院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符合“软暴力”的具体表现,上述团伙符合“恶势力”的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对其认定为“恶势力”,获得了海淀法院判决支持。主要做法有:
一、自行发现涉恶线索,充分发挥引导侦查作用。海淀检察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该犯罪手法和团伙成员符合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恶势力的特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要求,加强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海淀检察院高度重视该案的办理工作,加强引导侦查,夯实证据基础。通过梳理上述团伙的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通过逮捕前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引导侦查的作用,衔接刑事诉讼的全流程,重点收集了涉恶的相关证据,最终将其认定为恶势力团伙。
二、突出审查实质化,准确定性“软暴力”。在办理本案过程中,主要遇到法律定性和“软暴力”认定问题,承办人认真梳理证据,查阅了大量判例和学术文章。在法律定性方面,本案中被告人多种行为方式相互交织,通过分析其犯罪手段的本质,采用一体评价为强迫交易。在“软暴力”的认定方面,从客观证据、情态证据、交易对价比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结合两高两部的指导意见,认定其行为模式构成“软暴力”型强迫交易。
三、以案释法,积极服务保障大局。本案发生于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位置,涉及被害人较多,在该区域产生恶劣影响。办案检察官庭前认真准备三纲一词,庭审过程中对涉恶定性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充分发挥法治宣传作用,通过庭审释法说理,大部分被告人表示认罪、悔罪,取得了良好庭审效果。办案过程中,除了关注个案办理,还注重将案件查办与风险化解、追赃挽损、维护稳定有机结合,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