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海淀法院立案庭完善“多元调解+速裁”工作 五项举措助力区域“诉源治理”

本站发表时间:[2019-12-20]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为进一步落实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着眼海淀法院辖区面积大、矛盾复杂、纠纷类型多、案件数量大等特点,在“三纵一体”“1+7”“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格局中,联合各派出人民法庭,完善五项工作举措,助力区域社会纠纷诉源治理。截至11月30日,海淀法院以多元调解形式化解纠纷7387件,较去年全年5153件增加2234件。

  一是与街道司法所共建“教育培训基地”,完善诉讼调解“横纵双向”机制。通过为辖区内八里庄街道司法所下属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提供定期专业培训、建立调解实践基地的方式,联合八里庄街道司法所,对相应辖区内的民事案件开展诉前调解。借助社会司法力量集中化解区域内纠纷,实现纠纷矛盾横向前移化解,助力社会综合治理。同时,从规范诉前调解案卷流转程序、流转时间等方面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实现案件在诉前阶段、进入诉讼阶段环节的纵向有序衔接。

  二是与社区共建联席会议纠纷解决互动机制,实现纠纷源头化解。联合山后地区辖区内的乡镇、街道行政部门,整合各街道、乡镇已有的人民调解力量,在进行统一培训、规范的基础上,以“特邀调解员入院”的方式,邀请各乡镇、街道调解员入驻法院,负责调解涉本辖区内的案件,充分发挥调解员熟稔本辖区纠纷特点、与当事人情感距离近等优势,实现本地纠纷本地调解员处理、纠纷就地解决。同时,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对于辖区内重大项目、群体性纠纷及时沟通、提前制定预案、提早介入争端,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指引和辅导,将纠纷化解在源头,避免矛盾诉讼化。

  三是与专业调解组织建立“专业案件专业调”的案件分流委托机制,实现联动共赢。对涉及医疗纠纷的案件,如医疗损害纠纷、医疗服务纠纷等,与北京卫生法学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建立医疗纠纷案件诉前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形成医院、患者、保险公司三方联动调解机制。具体而言,医院、患者、保险公司签订《医患纠纷调解协议书》,先由医院依法对患者进行赔偿,再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对医院进行理赔,实现医患纠纷、医院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纠纷即时履行,一次调解化解医疗和保险两个纠纷,避免医院和保险公司的二次诉讼,实现医院、患者、保险公司三方共赢。

  四是与各类机构共建专业调解员推荐机制,推动纠纷高效化解。拓展调解员选聘渠道,从街道居委会、行业协会、公益机构、妇联、高校推荐的人才中进行选聘,同时,注重从审判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兼职人民陪审员中选拔调解员。一段时间以来,着眼全院调解工作的急需和短板,先后聘请了32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名高校学者、教授担任“特邀人民调解员”,以充分发挥高校学者的“专业公信”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公信”。

  五是与高校、司法局共建法律援助窗口,及时提供诉前法律咨询和专业指导。在院内开设法律援助窗口,一方面,充分利用辖区内高校云集优势,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以法律社会实践课程方式,由学校招募筛选优秀的法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轮流定期到法院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另一方面,与区司法局合作设立“律师代理申诉案件”和普通案件援助两个窗口,由区司法局选派辖区内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律师派驻法院。同时,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建立“律师提供专业咨询、大学生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援助模式,由律师提供专业咨询、答疑、代理法律援助案件等专业化服务工作,大学生负责法律知识讲解、代写诉状、诉讼服务指引等基础性工作,促进法律援助和诉讼服务的结合,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


[供稿单位:海淀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