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法院运用“云接访”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在加拿大居住的信访人越级信访的拟终结信访案件,信访人通过“云系统”当场签署了息诉罢访笔录。这也是全国首例通过“云技术”成功化解跨国涉诉信访的案件。
一场24年仍“不能了结”的离婚
杨女士(化名)曾于1996年在北京市某法院与丈夫李先生(化名)以调解的方式离婚,调解书载明其二人坐落于本市的共同房产归杨女士所有,在本市两个公司中双方共同入资财产均归李先生所有。
然而,2019年,杨女士却在海淀法院以离婚后财产纠纷为案由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分割李先生在公司中一半的股份及在婚姻存续期间的现金收入10万元,并追究其在离婚期间欺骗行为的责任。
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杨女士与李先生已经法院调解离婚,该调解书以及双方在法院主持下签署的协议已发生法律效力,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据调解书的内容可知,双方已就涉案公司在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入资财产进行了分割,现杨女士要求重新分割该公司的股权及现金收入,缺乏法律依据。杨女士亦未能就李先生在离婚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的主张充分举证,故海淀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其诉求。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但杨女士依旧不服,信访至最高法院。
“疫情”与“时空”的阻隔 让信访接待困难重重
今年4月,北京高院将此案挂账至海淀法院,要求海淀法院对此案作信访终结前最后的复查工作。收到案件后,我按照卷宗中的联系方式多次拨打杨女士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但我没有放弃,而是每天继续拨打,终于在某一天的中午,杨女士接听了电话。出乎意料的是,杨女士自称现在加拿大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加上北美地区疫情严重,暂时无法回国,但其依然坚持自己对案件的诉求。我开始想通过电话与杨女士进行沟通,但因为此案涉及到24年前其他法院的案件,很多细节无法通过电话讲清楚,有关证据亦无法展示,案件的办理遇到了难题。
然而,涉诉信访工作从来就是一项不断解决难题的工作。没有现成的办法,就创造一种新办法;没有路径,就开辟一条新路。于是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经常使用的“云庭审”系统。既然可以在国内“云开庭”,为何不能跨国“云接访”呢?我赶紧跟技术部门联系,答复为技术层面不存在问题。正当我打算将这个方法告诉杨女士并约定“云接访”的时间时,杨女士的电话却突然停机了……
一周、两周……我不停的拨打杨女士的电话,却一直处于欠费停机的状态。怎样才能与杨女士取得联系呢?我们试图从杨女士的单位找到其他联系方式,但杨女士已退休多年,单位也不掌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原审案卷中,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杨女士的电子邮箱,给她发去了电子邮件。
杨女士的电话终于又能接通了,由于与加拿大15个小时的时差,而杨女士白天又要工作,我们将“云接访”的时间约到了北京时间6月17日下午2点。
“天涯”变“咫尺” 走脑入心“云端”解困扰
为了做好这次跨越太平洋的接访,我不仅详细查阅了海淀法院的案件及24年前其他法院那起离婚案件,还对杨女士的工作和情感、性格等背景做足了功课。
经审查,合议庭认为海淀法院的案件并不存在问题,那起离婚案件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情况在笔录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而杨女士在两起案件中都有关于李先生对其欺骗、出轨等情况的表述。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到国外交流的专家,杨女士之所以在20多年后要求重新分割公司财产,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定还有情感、情绪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制定了“充分尊重、疏导情绪、分清事实、讲明法理”的接访策略。
“杨老师您好!我是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您信访案件的小王……”通过“云庭审”系统,我终于见到了在太平洋彼岸杨女士,而这样的称呼让杨女士感到意外又亲切。
我并没有直接说案件,而是先从正在发生的疫情聊起,嘱咐杨女士在异国他乡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并借此感慨了世事无常,生活不易。在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下,如同老友叙旧,我们的谈话逐渐切入正题。果然不出所料,杨女士开始了对26年前那段不幸婚姻滔滔不绝的倾诉:她的全心付出与天真,前夫的“欺骗”“出轨”、对家庭的“不担当”、对孩子的“不负责”……
这些情况与案件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是杨女士这么多年来所背负的情感垃圾,需要先清理干净。
说完了这些,杨女士感觉轻松了很多,而我在她讲述过程中给予的正面回应,也让她觉得我是一个可以理解她、值得信任的法官。近一个小时后,终于讲到了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我借用她所熟悉的建筑领域“地基与地面建筑、砌墙与贴瓷砖”的例子,为她解释了生效裁判既判力的问题;讲清了民事法律中关于20年最长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向她出示了她在离婚案件调解过程中有关在得到房子的前提下放弃公司财产的笔录记载和其亲笔签字……
通过我有理有据又深入浅出的解释,解答了杨女士所有的疑问,也驳斥了所有不合理诉求。同时,我也对杨女士的不满与委屈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讲述了自己办理过的相似案例及处理家庭情感问题上的一些体会,劝导其走出失败婚姻的阴影,告别无谓的负面纠葛,过好当下的生活。整个谈话的过程,我始终以“老师”相称,但每一项证据、每一个法条,都列举得清晰明确,每一个道理、每一句劝慰都讲述得恳切真诚。也正因如此,才能让这些话语真正入耳入心。
两个小时的越洋接访,加拿大那边已是午夜,但透过屏幕,我从杨女士的脸上却看到了曙光。她诚恳地说:“感谢王法官如此耐心细致的讲解,对于我的疑问您总是能够立刻找到卷中的证据和对应的法条,可见您真的用心对我的案件进行了复查,这是此前的接待中从来没遇到过的。此外还要感谢您分享给我的故事和体会,感谢您对我的理解和劝慰,我一定会好好生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决定对海淀法院的案件息诉罢访。非常时期,也祝您健康平安。” 通过“云系统”,杨女士当场签署了息诉罢访笔录。
科技为涉诉信访工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件远隔重洋、原本只能终结的案件,就这样通过“云接访”的方式化解了。
“科技”+“群众路线”=“云接访”
涉诉信访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海淀法院率先尝试将“云技术”运用到信访工作中,不仅解决疫情期间信访接待与安全防疫的矛盾,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走访接访同时,又能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当然,科技虽然可以拉近“时空”的距离,却并不能因此拉近“人心”距离。只有在工作中动脑、走心,守住“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才能将科技成果真正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只要真正“能够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使跨越万里太平洋,即使穿越昼夜时差,即使只能在“云端”相见,我们依然可以与群众手牵手、与百姓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