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军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老法官。34年来,他在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奉献着,用奋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在审判与执行之间
30多年前,很多人对法院的认识不足,不知道法院到底是干什么的。当时的周丽军在海淀区政府已经工作了5年,他一直认为法院很神圣,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院。
1989年元旦,周丽军第一次走进海淀法院,在经济庭开启了自己的法院职业生涯。海淀法院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每一名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汲取无穷的养分,年轻的周丽军也不例外。翻看着一本本卷宗,世间百态从眼前流转;记录着一次次开庭,人情冷暖在面前呈现;撰写着一份份判决书,辨法析理如同体验人生百味。周丽军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业务扎实、学识渊博的师长和同事,前辈们或学术大咖,或调解能手,或干练,或严格,都对他不吝指点,让他受益匪浅,业务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他也从一名书记员顺利成长为审判员。
1995年,由于岗位调整,周丽军来到了执行庭,早出晚归、加班出差成为常态。大型腾退现场、查封拍卖设备,这些大场面他都见过,被锁在执行现场、被当事人威胁,这些小场面也经历过。都说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并不好实现,确实需要执行干警艰辛付出。34年很长,长得足以让周丽军从初来乍到的小周变成了泰然处之的老周;34年又很短,短得让周丽军只做了两件事,审判和执行。
在威严与温情之间
每一件执行案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需要执行法官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执行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才能案结事了。
作为一名老法官,周丽军自带资深法官的威严,无论怎样复杂的案情、怎样剑拔弩张的现场,他都能镇得住。有一起涉及探视权的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因为探视时间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双双对着周丽军痛哭流涕,4岁的孩子也被吓得哇哇大哭,场面很是失控。任凭周丽军见多识广,也有些生气,他决定不讲法,也不讲情,而是直接批评:“不要情绪化!你们也为人父母,自己关系处理不好,为什么要影响孩子?你们没看到孩子在哭嘛!”并当机立断,隔离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谈话。可能是被周丽军的气势折服了,也可能是觉得为了孩子应该各让一步,双方很快签署了执行和解协议,就孩子的探视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双方仔细核对协议的同时,周丽军展现了温情的一面,不停地和那个4岁的孩子聊天:“嗨,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法院吗?别怕,一会儿你就能回家了。”渊博的法律知识、迅速的现场反应、丰富的司法经验,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执行法官必备的,但是有时候,温情地推己及人也很重要。
在老成与年轻之间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周丽军今年还在“知天命”和“耳顺”之间,对生活有了更多理性思考,对法官职业有了更加完整的理解,对未来满怀希望。
虽然59岁的周丽军,看书、看手机、看电脑必须戴上老花镜,但是依然保持着年轻的朝气和热情。他对信息化接受度很高,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熟练地掌握了执行系统的使用和管理,觉得自己用得还很“溜”。
近年来,他每年执行结案都在1000件左右,2018年他的执行结案更是超过了1300件,名列全庭普通执行案件第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人都能执结1000件案件,老法官经验丰富,更不能落后,也能执结1000件。
周丽军在年龄上确实不再年少,在锐志上却不减当年。他说:“我的初心就是守护公平正义,我的使命就是做到案结事了。既然我们遇到了好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法治,司法的环境越来越好,就应该更有作为。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法官生涯的最后时光,能和同志们一起努力奋斗。”
在海淀法院,周丽军见证了从手工笔录到现在的信息化,从红色天平肩章到现在的黑色法袍,在见证司法不断变革、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他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平奖章。34年,历经风雨吹打、岁月洗涤,无论青丝渐去、沧桑渐长,唯有守护公平正义、实现案结事了的初心使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