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鉴定周期从336天压缩至仅4天——北京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机制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本站发表时间:[2023-11-0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检材样本原件都在异地,要联系那么多单位,我以为要拖上半年呢,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出报告,你们的速度真快!”近日,在拿到证明案件关键事实的笔迹鉴定报告后,当事人秦涛(化名)为海淀法院连连点赞。
  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压缩商事案件审理周期,北京海淀法院建立了“鉴定管理人”机制,凸显集约化管理优势,细化流程节点,扫清商事案件鉴定办理障碍,使鉴定评估驶入“快车道”。
  压缩时限鉴定周期做“减法”大幅提升效率
  在一起代理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某公司与被告某律师事务所签订风险代理协议,由事务所指派第三人秦涛代理原告的执行案件。9年来,原告一直未收到反馈。“经过查阅档案,原告得知秦涛已于8年前与被执行人签订了执行和解协议,案件已执行终结。原告认为,事务所与秦涛违反合同约定,超越委托权限签署执行和解协议,故将事务所和秦涛起诉至海淀法院。”海淀法院法官王多介绍说。庭审中,秦涛表示执行和解协议中的“秦涛”字迹非其本人签字,申请笔迹鉴定。但是令人头疼的是,鉴定所需的检材、样本原件分别保存于吉林省长春市7家单位。
  按照“鉴定管理人”工作机制的办理流程,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团队在收到异地调档需求后,立即开展对鉴定材料保存地的调查、确认工作,力求一次性调取7家单位所需全部鉴定材料,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经过与7家第三方单位联络人确认后发现,每家单位对调取鉴定材料的手续要求不一、材料保存地不一、档案查找时间不一。鉴定管理人孙佳韵、王梦蓓逐一梳理繁杂多样的调取要求,制定了通往“最短路径”的行动方案。
  经过4天的密集奔波,调档流程顺利完成。拿着厚厚的一沓检材样本,秦涛不禁感慨:“还好有法院的同志协调,要是就我们过来,不知道要跑多少趟才能完事儿!”调档后不到一周,便出具了鉴定报告,为执法办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找准症结攻克调档环节耗时长难题
  在未施行“鉴定管理人”工作机制之前,海淀法院平均每年有159件文件类鉴定需要调档,因调档拉长了鉴定用时,致使此类案件最长的要336天才能出具鉴定意见。
  如何缩短鉴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制约调档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案件需要联络多家第三方单位,而每家单位接待时间、调取手续、原件保存情况等均有差异,前期联络起来耗时较长;二是部分第三方单位不接待鉴定人员,需要法院人员到场,增加了法官的出行时间成本;三是不同案件可能需要前往同一异地调取材料,办理各个案件的法官要分别出差,这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如果某个案件涉及10余份样本,保存于4个城市的5家单位,法官需要提前与各单位核实档案保管情况、调取手续、取材时间等,还需要与鉴定人协调出行时间、规划行程,仅鉴定中的调档环节就耗时2个多月。
  建立机制“鉴定管理人”破除“绊脚石”
  海淀法院党组经过多次讨论、分析决定,建立“鉴定管理人”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专门团队,对鉴定案件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海淀法院执行局局长马民鹏介绍,“鉴定管理人”团队除了承担对鉴定案件的督办职责外,还要对妨碍鉴定流程快速推进的“绊脚石”及时调研、化解。尤其是针对鉴定中的调档事务,“鉴定管理人”团队要主动作为、集约办理,提高调档效率,进一步压缩鉴定时长。
  随着经验的积累,海淀法院进一步建立了“调档联络数据库”,归纳各类第三方单位调档程序要求和材料要求,总结出一套成熟、高效的联络机制,调档过程大为提速,文件类鉴定周期进一步压缩至30日内,最短用时仅4日。
  调档跑出诉讼服务“加速度”是海淀法院开展主题教育以来,聚焦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具体举措之一。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邵明艳表示:“我们以优化机制在鉴定周期上做‘减法’,就是为了缩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切实提高诉讼效率,回应群众对高质量司法的新期待。”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