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此背景下,2016年5月1日北京高院研发的“智汇云”应用系统在北京市各级法院上线运行。系统上线后,门头沟法院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其充分发挥效能,5年来通过全员培训、完善规范、实时维护等措施实现了办公事务管理科学化、无纸化。
“再好的系统也得用起来才有用”。在门头沟法院,干警入职的第一课就有智汇云平台应用培训,为新人入职后顺利开展日常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该院信息技术部门针对中层领导干部、案件承办人、司法辅助人员等不同类别干警,分别编写了适合各自岗位的智汇云使用手册。针不同人员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专门技术人员还可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面对面培训,全方位提升干警的学习使用水平,实现了全员“熟系统、懂操作”的效果。
按照该院制定的《“智汇云”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管理规定》,内部各类会议通知、有关工作情况通报、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日常各类事项审批等,只通过智汇云系统传递和办理,不再发送纸质文件。此外还明确了各部门及使用人员的职责,要求全院人员应熟练掌握智汇云系统的操作方法,为保证各类电子文件的及时收发签批,部门负责人和院领导全天在线。这些规定保证了事项审批及文件传阅等流程不会卡在任何一个节点。信息技术部门会定期通报各部门智汇云使用情况,并将智汇云使用纳入部门量化考核中。
“信息化系统要用好,必须要做好维护”。该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院要求相关使用人员在进行审批操作时要严格遵守相关审核、审批管理规定。提高安全保密意识,妥善保管个人网上办公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对于电子签章,应定期更换其密码,不得泄露。严禁上传涉密的文件、资料、档案等;不得随意让与本院无关的人员查看系统中的内容,不得发送与工作无关的信息等”。同时,针对工作的变化, 还可动态调整各种表单事项的流程、节点、内容等,这些措施保障了智汇云平台安全健康的运行。
截至目前,该院“智汇云”应用绩效始终在全市法院名列前茅。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运用“智汇云”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深度应用,在增强司法能力、加强法院管理、推进司法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沟通社情民意等方面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主要取得了“四新”实效。
服务人民群众有新手段。门头沟法院三家派出法庭均地处山区,其中最远的斋堂法庭距院本部1.5小时车程,遇有极端雨雪天气更是无法通车。过去,法庭为当事人退还诉讼费需派专人回院办理,由主管副院长和分管财务副院长签批,当事人有时需等几个工作日;现在,网上审批实时完成,当天就可完成退费,有力保障了当事人权益。
服务行政办公有新亮点。在传阅文件方面,传统审批流程一般需要2周时间。现在,利用平台扫描上传非涉密文件,按照原有的传阅范围实现了“当天同步传阅”,确保重要信息及时传递。在工作日程共享方面,传统做法是“面对面”由办公室逐个向院庭长询问,将工作安排打印出纸质表格,既繁琐又缺乏时效性,日程一旦出现调整,相关人员经常不知情。现在,院庭长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带头利用平台登记本人和部门日程,共享给相关人员,遇有变化,实时同步更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服务司法办案有新方法。在办案依据查询方面,过去高院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没有电子汇编版本,查找不便。现在,通过手机终端和PC终端,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查找办案需要的所有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北京法院指导性意见。在办案事项审批方面,传统书面审批的做法不仅牵扯办案人员大量精力,而且遇有领导出差、开会等情况也会延误办案时间。现在,我院根据工作实际制作了延长审限、拘留审核、委托评估等常用表单,实现“当日事当日批”,极大地缩短了签批时间,提高了办案效率。
服务科学决策注入新智慧。平台依托北京法院审判信息资源库,建立数据挖掘关联索引体系,进一步整合了法院的司法审判、司法人事、司法行政、共享信息等数据资源。目前,智汇云已经能够提供专题类、报表类和指标体系类三种数据分析服务,法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提出数据分析需求,搭建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平台。还可应用智能检索功能,自动关联各类信息,主动推送与案件相关的数据信息和定向分析。依托智汇云平台我们既是数据的使用者,也是需求的提出者,门头沟法院各业务部门、研究室(审管办)应用大数据分析服务不断挖掘所需数据资源,既丰富了数据内容也提升了数据质量,极大的缩短了统计时间,提升了工作质效。全方位的精准数据为我院各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依据。
门头沟法院“智汇云”应用只是一个缩影,现在人人都离不开手中的智能手机,“智汇云”就好比法院的“智能手机”,切实使得法院干警感受到“指尖办案”的便利。未来,随着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现代科技与人民法院工作深度融合,各种应用的广度、深度将不断进行完善,可以预见,信息化建设还将持续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