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北京出台六大措施 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

本站发表时间:[2021-07-21] 来源:京司观澜微信公众号 作者:
  7月20日,市司法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该《若干措施》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会同市人才局、市公安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旨在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法律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两大方向6条措施
  《若干措施》共6条内容,其中1-3条把脉优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4-6条聚焦促发展、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优服务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1、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服务
  进一步优化工作居住证办理服务,加大保障力度;
  针对优化外籍人员来华审批,提出实施外籍法律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探索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工作类居留证件整合为工作居留许可,将两证累计办理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
  针对法律服务机构邀请境外学生交流实习的需求,提出支持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邀请境外知名高校外国学生来京实习,可为其办理短期私人事务签证。
  2、促进法律业务跨境收支便利化
  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律所海外业务不断增多。对此,提出优化法律服务机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单证审核,以及便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境内依法合规使用、法律服务机构无需事前逐笔提交真实性证明材料等便利化措施。
  3、优化司法行政审批服务
  进一步优化律师行业审批服务,提出将所有律师类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大幅压缩50%,将原30日的审批时限缩短至15日内;取消律师事务所设立同城分所的区域限制;减少律师事务所设立变更申请材料,推行证明告知承诺制等措施。
  促发展 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4、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支持知名仲裁机构和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在北京自贸区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民商事争议领域涉外仲裁和涉外调解业务,依法支持中外当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等临时措施的申请和执行;
  支持各类企业在签署涉外合同时选择北京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并约定北京作为仲裁地;
  针对开展国际仲裁业务需大量访问国际网站的需求,提出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做好试验区范围内仲裁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
  5、支持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开拓市场
  建立境外投资企业与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常态化对接机制、畅通涉外法律服务供需渠道,支持北京市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以业务联盟方式与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开展国际商事交易合作,为北京市法律服务机构与境外非政府组织联合在京开展国际活动提供便利化审核、实施网上备案等具体举措。
  6、加大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北京市涉外法律领军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推荐优秀专业人才为重大涉外工程、重要国际活动提供法律服务;
  鼓励行业协会、法律服务机构与境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配合国家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积极推荐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强的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作为联合培养单位。
  出台基础 起草原则
  出台基础
  法律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北京市法律服务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数量及非诉讼业务办案能力居全国榜首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拥有律师事务所2887家、律师队伍超过3.7万人,约占全国律所和律师总数的8.5%和7.2%。2019年,全市律师办理商事等非诉讼法律事务约18.5万件,占全国非诉讼法律事务总数的13.8%。
  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能力领跑全国
  北京有170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数量远超其他城市,有25家律所在境外共设立分支机构74家,遍布欧美主要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外业务布局走在全国前列。
  起草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
  与法律服务机构多次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行业协会、律所合伙人、业界专家的意见,聚焦本市法律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急用先改。
  坚持对标一流
  不断与国际规则、国际实践对接,进一步提升做事规则的国际化水平,并充分衔接国家要求,借鉴外省市经验。
  坚持创新突破
  突出改革思维,聚焦市场化改革以及核心问题改革,在对标借鉴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探索推进新制度、新机制。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