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精心组织的“代表断案”模拟法庭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市人大代表走下“听审席”,走上“审判台”,化身“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和“辩护人”,深度体验一起改编自真实案例的未成年人诈骗案件庭审全过程。
在案件原承办法官、延庆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吕行菲的专业指导下,“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们认真研读卷宗,抽丝剥茧分析案情,精准归纳争议焦点,严谨拟定庭审提纲。“辩护人”深入梳理证据细节,独立撰写辩护词,精心准备诉讼策略。
模拟庭审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审判席”上,“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冷静审慎,细致发问;“辩护席”上,“辩护人”发言逻辑缜密,据理力争。法庭调查、询问、辩论、最后陈述及法庭教育等程序在代表们“沉浸式”的演绎中规范、有序推进。最终,合议庭经过充分评议,依法当庭作出裁判。
活动后的座谈会上,代表们观看了由该案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聆听了承办法官在办理这起案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教育挽救的艰辛付出。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经历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更增进了对少年司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理念的理解。希望北京法院能将“代表断案”模拟法庭活动持续办下去,打造成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的法治宣传品牌活动,让更多代表有机会深入了解司法实践,共同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贡献力量。
文/董振杰 通讯员/李熹明 图/梁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