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近年来,石景山法院多措并举,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信息化对司法改革和法院工作的支撑能力,有力推进了智慧法院建设。
以“应用落实”为导向 建立多元化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电子诉讼、司法公开、诉调对接等多个服务领导决策和服务司法审判工作的应用系统上线。新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使得许多干警对新上线系统的操作不熟练,为突破这个难题,石景山法院以应用落实为导向,建立多元化培训机制,不断创新信息化培训模式,根据新上线应用系统难易程度,采用现场培训、录制小视频干警自学、制作操作手册等不同培训方式;根据应用系统服务对象不同开展部门专项培训、法官专项培训、书记员专项培训等培训专场;同时为不耽误干警办公办案,采取分时段、多场次的培训方式,确保每一位干警都能够参加到应用系统培训中,尽快熟悉并逐步习惯和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和支撑工作,将各项信息化应用落到实处。
以“双创精神”为导向 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
信息化建设始终以服务法官为中心,以提升审判质效、规范司法行为、服务审判方式改革为目标。为使各应用系统更加贴合服务对象需求,更好地服务审判执行工作,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石景山法院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依托北京市高院“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将调研需求作为常态化工作。通过参加部门例会、与干警一对一座谈、参加干警恳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化调研,并坚持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反馈”。2018年以来,共收集各类信息化需求及建议近200条,其中多条建议被高院采用,融入到新审判业务系统中在全市法院推广,并针对区法院提出的特色需求定制符合法院需求的应用系统模块,使各项应用系统更加贴合法官需求,真正服务法官办案,切实为法官减负,提升审判工作质效。
以“重点工作”为导向 创新研发自动机器人软件
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运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工作,是信息化建设服务司法改革的应有之义。为此,石景山法院深入案件数量最多的小额速执团队进行调研,梳理执行案件办理流程中各个节点的工作,创新提出使用软件代替人工的方式完成批量案件的财产报查结果查询打印的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根据目前执行办案系统财产报查结果查询打印的流程,建立软件模型,开发出了相应的机器人软件,机器人软件通过读取在案件信息库中提取的案号,在少量人工干预下即可完成财产报查结果的查询打印工作,有效提高了执行工作效率。
自动机器人软件在执行工作中初获成功后,石景山法院积极探索自动机器人软件新的应用场景,深入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阶段,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了不同软件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警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压力,让干警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其他审判执行工作。
以“服务审判”为导向 软硬件相结合促提审判质效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广,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全面落实,大量的新类型案件涌入法院,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涉众型互联网金融类案件。为减轻批量类案带来的审判压力,石景山法院坚持以服务审判为根本,深入调研分析批量类案特点,梳理批量类案在立案——审判——执行过程中不同节点的信息化需求。利用类案的相似性特点,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取类案要素信息,如案号、当事人身份信息、诉讼标的、诉讼费用等基础信息及不同类案特殊信息,建立类案数据库。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批量快速立案、批量生成各类文书、批量打印司法专邮等功能,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批量案件审理效率难题,极大提高了审执工作效率。
今后,石景山去法院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为导向,一步一个脚印,以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法院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为北京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