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张璇:用允许不完美的方式打磨完美

本站发表时间:[2019-04-0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在立案庭见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在研究室写过大大小小的材料,在民二庭审过家长里短、在民五庭判过全国首例,用脑力书写过卷宗高度、用精细丈量过卷宗厚度,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戴过法学博士帽,除此之外,长得好看、声音温柔,安慰过茫然的助理,气场强大、霸气侧漏,吼过闹事的当事人。

  这份近乎“完美”的履历属于张璇,一名80后副庭长。她是射手座,对待工作和生活堪比处女座一样追求完美,但是她允许自己失误甚至妥协,用一种成长式的思维打磨着工作和生活中的“完美”。

  允许自己在法庭上提问

  2009年,张璇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了海淀法院,先后在民二庭、立案庭、研究室工作历练过,跟过曲冰、曹力、王婷三位师父办案。她说,三位师父风格迥异,不过也有相同的地方,对自己职业给予尊重、热爱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也是从三位师父身上,她明白了一名优秀的法官,不光要储备大量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还要有理解法律原理和精神的能力,不光能够审理好案子,还要有意识的对案件中所反映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成为某一审判领域的专家。

  2017年,张璇被任命为民五庭副庭长,开始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同频共振,民五庭也是全国基层法院最早成立的知识产权审判法庭之一。在这个优秀的集体里,身边都是优秀的同事,刚刚“跨界”的张璇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

  一提起知识产权审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大上”,第二反应就是“好难审”。知产法官除了要运用严密思维去查明案件事实、去提炼案件争议焦点,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裁判对行业行为的导向甚至是对立法空白的补足。很多知产案件涉及技术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这就要求知产法官的思路不能局限于法律。

  刚开始审知产案件的时候,张璇不太好意思在法庭上问当事人一些涉及技术、商业等领域的专业问题,但是这些基础问题弄不明白,案子就没法判。她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提问,是因为怕当事人觉得自己无知?还是怕有损自己身为知产法官的权威?术业有专攻,新问题层出不穷,知产法官也不可能什么都会。她也发现,当事人是非常乐于在法庭上向法官解释专业问题的,他们明白,法官对这些问题越清晰,做出的判决就会越公正,他们的合法权益就越容易得到保障。

  张璇说,在法台上,法官就应该放下小我,对自己诚实、对裁判负责,不懂就问,提问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现在自己就知道如何分析互联网流量、如何对时间戳进行取证,也会用商业思维去了解商业背景和模式。

  在民五庭两年多的时间,张璇承办的或参与审理的禁止向公众提供中超联赛摄影作品案、全国首例短视频保护案件等典型案件获得了业界的普遍好评,撰写的裁判文书也获评我院裁判文书最高奖项金玫奖。

  允许自己因能力不足妥协

  除了追求审判工作的“完美”,张璇的学术调研成绩也很突出,多次在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上斩获大奖,曾经连续两年和同桌小伙伴廖钰获评全国一等奖,撰写的文章类型多样,覆盖程序法、民商、知产等各个领域。

  张璇说,自己很感谢在研究室四年半的写材料经历,不仅是写作上的训练,还有思维上的训练,这些训练让自己可以用宏观化的、体系化的视野和角度去审视审判的价值;也很感谢民五庭的业务学习机制,特别是两周一次的“知产知新”研讨会,各个审判组坐在一起,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大家经常从下午讨论到晚上七、八点,特别启发思路。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的深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类新法律、新法规相继出台,新类型的案件也会接踵而来。张璇笑称,这些疑难复杂新类案件都是稀缺的司法资源,必须倍加珍惜,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案件背后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衡量,不能简单的“案结事了”。

  对于如何做好学术调研工作,张璇给出了自己的两条独门秘籍:多输入,不仅要多看法条,多看优秀判决、案例、论文,还要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倾听他人的经验总结,通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技术立足,以裁判立身。多输出,沉下心来潜心思考和写作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篇好的论文、调研、判决要不断修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一定要多写作,言之有物,写之有料。

  当然,不是每篇学术调研文章都能获奖,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跟自己妥协,承认能力的欠缺,但是要相信,能力的不足只是暂时的,通过坚韧不拔的、多次的、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让自己具备司法的研习能力。

  允许自己的计划被改变

  张璇有一个习惯,喜欢提前列出计划,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而且要可操作、可执行,所有的事项都要列出优先级,重要的先做,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曾经,张璇是一个计划完美主义者,每天必须按部就班严格地完成当天的计划。如果计划被打乱或者未完成,自己就会很焦虑甚至烦躁。有一次,她把一个庭审直播列在了自己的计划里,但法庭很早就被另一位法官预定做庭审直播了。为了完成计划,她毫无犹豫地给那位法官打电话要求换法庭,结果自然是法庭没换成,计划也没完成。后来,张璇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为了所谓的“完美”计划,竟然用那么生硬的口气和自己的同事说话,必须向同事道歉。她说,严格的完成计划是一种自律,但是也要接受变化,坦然地面对变化,不用为计划的改变而焦虑。

  在生活中,张璇喜欢和家人一起“有计划”的运动,尤其喜欢跑步和滑雪。她觉得,跑步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相处的方式,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爱上这项运动,迷恋上大汗淋漓后带来的愉悦感,每一次距离的突破,都充满着成就感。2018年冬天,她还完整的滑完了90个雪时的滑雪课,已经可以上黑道了,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在2019年的冬天可以滑双黑道。

  法台上的青春年华,悠悠流转,润物无声。十年的时光,不长也不短,张璇不再青涩,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存在,但是永远不要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


[供稿单位: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