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她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二中院,也有着这么一朵寄托着当事人对司法温暖美好期冀的“格桑花”。她就是立案庭速裁审判团队法官王琪。
这个曾有多年军旅生涯,风风火火、腰杆倍儿直的爽朗女法官,9年审判生涯中因给深陷困境的当事人送去了司法的公平正义和温暖,被人亲切地称作阳光下的“格桑花”。
“我坚决不同意调解!”留着小平头、裹着黑色夹克的王某大声喊着。在被上诉人某保安公司代理人表达了调解意愿后,上诉人王某以最大的分贝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是速裁审判团队审理的主要案件案由之一,也是王琪法官的主审内容之一。这不,2019年10月28日的下午,这朵“格桑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案件。
2010年8月7日,王某入职保安公司。但直到2018年,他才知道,公司仅为他交纳了四年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2019年1月3日,王某怀着愤怒的心情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提出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后,保安公司不服,诉至法院。
庭审结束后,庭审时剑拔弩张的画面一直浮现在 “格桑花”的脑海,“这案子适合调解吗?”,王琪心里也打起了鼓。
翻阅着卷宗材料,回想着伸着脖子气呼呼控诉对方的王某,王琪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骑三轮车的残疾人——老冯。
老冯是一位退休工人,因老伴病情恶化入院治疗后,为了节省过道病床费,他每天骑三轮车接送老伴往返医院。2011年,老冯的车被联合执法队扣留后丢失。后老冯将相关执法单位告上法庭,诉求赔偿自己三轮车。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后,老冯不服,上诉到二中院,并表示,问题不解决誓不罢休。
上诉案件审理中,面对泪流不止的老冯,在没有车辆扣押凭证、无法确定明确被告情况下,王琪并没有将案件直接裁定驳回,而是多方奔波、积极协调,最终行政机关出于人道为老冯解决了一辆三轮车。王琪还自掏腰包,给老冯买了车锁和燃油。案件和解后,老冯又一次老泪纵横,当即表示息诉罢访。
“王某跟老冯的情况有点像,都有实际困难”,王琪心想,“这个案子一定要把实质争议解决了,不能让当事人在程序中浪费时间”。
于是,王琪向双方详细释明案件焦点问题以及诉讼风险,并通过推心置腹的解释让王某认识到调解的必要性。然而,紧接着又一个问题却接踵而至:调解金额上,双方都不肯让步,工作再一次陷入僵局。
“要不要再努力一把,让他们以最能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束纠纷?怎么跟他们说呢?”,费劲周折的王琪又想到了自己办理的另外一起案件当事人,因拆迁裁决书不将儿媳和孙女计算入拆迁人口数不满,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王某。
当时,王某所在区的政府和拆迁人在制定拆迁政策时,为了精确计算拆迁补偿金额、防止恶意入户谋取不正当拆迁利益,往往在拆迁许可证颁发后冻结户口,冻结后的新增人口不计入拆迁补偿安置人口数。虽然政策有效防止了恶意入户获得拆迁利益的情形,但也将许多因婚姻和出生等合法入户的被拆迁人排除在了拆迁补偿范围之外。
为解决这一纠纷,王琪一次又一次与行政机关沟通,了解拆迁项目进展情况。最终,既保障了王某的利益,又获得了区政府的认可,同时还改变了延用多年的拆迁户籍冻结政策。
在该起案件办理中,王琪正是秉持正义、契而不舍的精神,才最终得以圆满化解了纠纷。
面对王某双方,王琪又仔细倾听了双方的难处与诉求,以切实解决争议为出发点,主持双方就协议方案进行了详细商讨。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了调解协议。
领取调解书的那一刻,王某诚挚的说:“王法官,我知道您不容易,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也不懂法,吃了不少亏,案件诉讼中听您说了很多,我很感动。感动的不仅是您耐心的解释,更是您为我们着想的这颗心”。
每一个速裁案件的背后,凝聚的不仅仅是她的汗水和智慧,更是她20年的法学学术生涯的结晶,是她数年从军经历磨练的结果,是她辗转法学教师、国赔办法官、行政庭法官、速裁法官不同岗位的领悟。
多年的审判生涯,给她带来的是精炼强干的庭审手段、深厚广博的理论功底、以及一颗执着于为当事人带来更高司法满意度的心。多年的法学经历,给她带来的是三次三等功、多次嘉奖、最高法院全国首届国家赔偿法律文书评比一等奖,千份裁判文书评选精品文书奖和北京市模范法官称号的满满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