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380万养老金被骗走!这种骗局别再信了!

本站发表时间:[2020-01-17]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张雪洋

  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老年人的数量和占比持续增长

  养老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

  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更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

  而随着老年人对养老保健关注度的提升

  一些别有用心的犯罪团伙

  抓住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的心理

  以小恩小惠作为诱饵

  达到骗取老年人钱财的目的

  近日,北京一中院审理了一起

  涉及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件

  让我们通过这个案件

  识破犯罪团伙的诈骗套路

  案情回顾

  2017年至2018年7月间,被告人张某伙同叶某、陈某等人,采用给老年人拨打电话的方式,冒充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组织免费体检、安排所谓的“专家”会诊等方式,将被害人约到公司,虚构被害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重大疾病,诱骗被害人购买公司产品。在整个诈骗过程中,团伙成员分工负责,各个环节层层相扣,一步一步将老年人拉入诈骗陷阱中,令人防不胜防。

  第一步 获取老年人个人信息

  公司业务员会在大街上向老年人赠送礼品,以医疗机构的名义,邀请老年人填写调查问卷,进而获取老年人个人信息。同时,公司也会通过一些不法途径获取大量的老年人基本信息。

  第二步 电话邀请老年人

  公司提前对业务员进行话术培训,所谓话术,通俗点说就是业务员对老年人打电话时使用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套路一:

  “大爷您好,我是白云老年人体检中心的小陈,我们中心开展了为北京市离退休老同志做免费体检的公益项目,相关费用均由养老基金提供,您可以对体检的正规性放心,您什么时候有空过来啊?”

  套路二:

  “大妈您好,我是老年福利协会的小王,我们协会每年都面向老年人发放福利物资,今年选中了您,您记得来领哦。”

  套路三:

  “大爷您好,我们公司最近在举办10周年店庆,为了回馈社会,我们公司给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米、油等礼品,您记得来领哦。”

  总而言之,这些电话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骗老年人来到公司,进而向他们推销产品。

  第三步 虚构病情、夸大疗效,诈骗钱款

  以免费体检为例,业务员会提出主动接送老年人,在接到老年人后谎称医院人满,体检地点换到拥有同样体检设备的老干部体检中心(实为公司所在地)。将老年人接到公司后,他们会组织老年人观看健康讲座,讲座上会有自称是“知名专家”的人授课,先讲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然后就向老年人介绍公司产品,声称国外研发,有效治疗老年痴呆、脑梗等疾病。

  在专家对老年人灌输一个个从未听说过的新概念后,业务员紧接着就带老年人去体检。名为体检,实则仅有一头戴仪器,老人检查后,会得到一份脑电波报告单。销售员拿着报告单去找讲课专家,讲课专家则谎称老年人患有脑部疾病,如不治疗就会转为老年痴呆,并借此机会称公司产品可以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现在购买有国家政策补贴,价格优惠。老年人由于缺乏防骗意识,出于害怕心理,便误信专家说法,重金购买产品。

  被告人张某、叶某等39人采用上述方式先后骗取199名被害人钱款共计380余万元。

  判决结果

  根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之规定,本案被告人均具有如下从严惩处情节:一是通过拨打电话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二是诈骗老年人财物。

  北京一中院审理后认为,张某等39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充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虚构事实,诈骗他人财物,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根据各被告人在诈骗行为中的地位、作用和具有的量刑情节,分别对各被告人量以刑罚,同时责令各被告人退赔违法所得,发还被害人。

  法官提示

  保健品诈骗

  是当前常见多发的诈骗犯罪

  犯罪团伙以中老年人为目标

  究其原因:

  一是免费陷阱。诈骗分子往往以免费礼品、免费体检等邀请老年人,老年人拿了免费礼品,进行了免费体检后,便陷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二是虚构病情、虚夸疗效。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在意其身体状况,在经过诈骗分子的所谓“诊断”和夸大宣传下,老年人误认为患病,误信保健品可以治疗,因而对保健品产生不当需求。

  三是温情麻痹。老年人子女大多不能陪在身边,老年人因生活圈子窄,与外界少有往来,防骗意识不强,销售人员经常打电话或者上门拜访,几句嘘寒问暖下,便让老年人放下了戒备。

  针对此类保健品诈骗案件的特点

  法官提醒广大老年人:

  一、正确认识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来治病。我国公布的保健品的功能仅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等保健功能,诸如抗癌、防癌、治疗疾病等功能均为虚假宣传。切记,不能以保健品代替药品!

  二、牢记三个凡是

  凡是邀请参加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的,不要参加;凡是非正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不要相信;凡是声称保健品能够治病的,不要购买。

  三、多与儿女沟通

  遇事多与子女商量,听听子女意见,特别是大额的消费,尤其要和子女提前沟通。为人子女的,也要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

  四、受到侵害及时举报,维护合法权益

  购买保健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买凭证,如果发现购买的保健品有问题,可以向工商部门、食药监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反映,如果认为上当受骗,立刻拨打110报警。


[供稿单位:北京市一中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