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本站发表时间:[2020-03-12]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10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个临时党支部,2个党小组,一天9小时,一周7天,1000人次出入的小区,上百通的电话寻访……这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下沉社区战“疫”党员的日常。

  “组织需要你们”

  “现在组织需要你们到基层去,大家要拿出最好的状态,积极参与社区防控”。这是2月27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下沉干部动员部署会上,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宋鱼水代表院党组对下沉干部们提出的要求。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北京市号召党员干部增援“战疫”,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对下沉参加社区(村)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全院党员干部报名,经过综合考量,最终10名同志入选首批“先锋队员”,于2月28日全脱产下沉到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幸福社区和半壁店第二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为保证下沉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院党组及时组织开展了行前培训,就形势的严峻性、工作的纪律性、防护的重要性等逐一进行了集中讲解,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疫情防控中去。

  “机关干部更要下去,你们要尽快熟悉社区情况,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厚植爱国情怀、为民情怀,在战疫工作中体现知产法院人的担当”。带着这样的要求,10名同志下沉到一线,组建了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由队长、副队长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并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设立两个党小组,选举产生了小组长,每天白天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下岗后通过微信群汇报工作进展、分析出现的问题,完善下一步工作,全力协助社区党组织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放心战斗吧

  “饭菜刚做出来,赶紧吃!”

  “这是200只口罩,400双防护手套。”

  “这是消毒酒精棉、消毒液。”

  “这是十套雨鞋、雨衣,天凉,别淋着。”

  “这是我们社区的一点心意,你们先用着。”

  ……

  几日来,临时党支部陆陆续续收到院党组、田村路街道、社区送来的各种防护物资,院党组天天安排专人送早午餐,保障大家身体健康。下沉队员们一个个心里暖暖的。

  “你们还需要什么尽管说。大家的安全、健康有了保障,才能全心投入抗击疫情。一定要打个大胜仗!”电话里传出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管小丽的声音。

  有了单位党组做后盾、党员干部当先锋、各方力量齐上阵,这场社区疫情防控战一定胜利!

  当冲锋号吹响

  这本是一支“松散的”队伍,队长、党支部书记刚从区里来报到,人头都对不上。队员们都是从各庭、各部门抽上来临时搭在一起。可是战“疫”的命令一到,大家依然快速集结冲在第一线。

  “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做到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最艰难哪里就有党员挺身而出”。他们说。

  这里是幸福社区

  庞婧华所在的第一组开始的任务是到幸福社区一个无物业、无保安、不封闭的“三无”老旧小区值勤,进出卡点人力缺失,配套设施滞后,管控松散。同志们第一任务是严把小区出入口,提醒社区出入人员正确佩戴口罩、对进入社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出入证办理、检查,对返京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郑达是93年的“帅”小伙,也是入党积极分子,腼腆文气,负责逐一核实当天社区9个小区102名外地返京居家观察人员情况,“好的!您千万别出去,有什么需求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帮您转达”,无一例不满的电话。

  熊北辰是个92年的姑娘,思维活跃,点子多,组里后期负责对幸福社区所属的9个院落102名外地返京居家观察人员健康情况的核实登记。面对电话中不断有人提出的物资配送问题,“我建议帮助社区给这些居家人员建个微信群,一是便于统计和后期提供服务,二是视频确认居家情况更精准”,居家人员的关爱就这样建立起来。除了社区工作,她还承担了信息宣传,下岗回家要整理照片、大家的心得,完成信息稿,已经没有了上班下班的概念。

  庞澄辉是组里最年轻的小伙子,也是队里两名入党积极分子之一。承担早上给每组送餐的任务,还是每天第一班值勤,天天都要比别人早到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卡口值守的几天,总说自己在警队站习惯了,自愿比别人多值两个小时。他媳妇和七个月的孩子都在老家,交班闲下来时见他偷偷地看着照片“傻”乐。

  周轶娟是组里年龄最长的。头天早上要求9:00集合,8:00第一个到岗,除了完成社区工作,还承担着给大家排班、考勤,物资登记的工作。卡点因为空间所限,没有休息吃饭的地方,她把自己的小汽车贡献出来。像个姐姐一样,关注每一个小细节,照顾大家。

  这是半壁店第二社区

  邵博是第二组组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半壁店第二社区流动人口多、外地返京人口多,防控压力大,他每天坚持第一个到岗,主动在进出口或手持体温枪,或对返京人员进行引导,讲解居家隔离政策,军官转业的他表现出了军人特有的姿态。

  张洪占是半壁店第二社区小组的副组长。是组里的点子王,针对社区出入口居民排队测量体温、检查证件时容易造成人员聚集的情况,他向居委会提出有超过两位居民排队等候时,在入口设置相隔一米的地标,有效地降低了聚集风险。

  白娟是组里的大姐,入驻社区第一天,她就从家里带来了酒精喷壶、84消毒液、消毒纸巾等物资,为大家每天的防控工作提供温暖的保障。每天午饭时间白大姐还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上午执勤的心得和见闻,提醒大家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杨阳除了日常在半壁店第二社区执勤之外,每天上午还要协助半二居委会内勤登记录入返京人员信息及其居住卡记录工作。每次到饭点,她总是说“我不累”,主动到南门口替换执勤的干警,“辛苦了!”是队员对她最深的感谢。

  张迁是小组里最年轻的同志。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赶到社区门口执勤的身影,春寒料峭的北京,他戴着红帽子、扎着红袖标,认真地为每一位进出居民测量体温,提示大家主动出示证件,半二社区居民基本都认识了这个年轻小伙子。

  一日日的磨合

  我们正在成为

  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队伍。

  党员心声

  熊北辰:

  3月2日是到岗执勤的第三天,早上先到小区进行了门口的执勤工作,几天里大部分人都非常配合,会主动来量体温,出示出入证。偶尔会有态度比较强硬的,需要做工作进行沟通,社区的执勤人员在这方面经验更多,从他们与居民沟通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技巧。社区主任上午再次到来关心我们的情况,根据需要调整了我们的工作,改为联系社区居家隔离人员了解情况,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街道工作人员与我们实时联系,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大家集思广益都是为了更好、更优、更全面的完成工作。

  周轶娟:

  到岗执勤第三天,从第一天在冬日暖阳下,第二天的寒风细雨中守住小区大门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到今天转战室内电话询问社区隔离人员健康状况及隔离情况,三天三个工作环境,体会到社区工作的琐碎与辛苦,感觉社区工作从住户的生活安全方便考虑,住户从心底里理解和支持!

  白 娟:

  3月2日,一名年轻男子隔离期不满14天,有朋友来访,两人非要在社区入口面对面交谈,协助社区干部劝返。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基层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虽然在法院的工作也是定纷止争,但基层工作中这些小矛盾往往更加直接和激烈,我们要向基层工作人员多学习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化解群众的矛盾。


[供稿单位:北京知产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