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全国各地对返乡人员进行情况登记,同时对确诊病患的个人信息及活动轨迹进行发布。然而,防疫期间收集、公示个人信息也应在法律约束下,对个人隐私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更不应忽视。天坛人民法庭结合防疫期间的疫情信息公布情况,分析防疫期间信息发布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是进行信息登记的机构较多,如不妥善保管将产生个人信息易泄露风险。疫情防控期间进行信息登记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如社区入户排查登记、轨道交通和航班登记、返工后用工单位进行登记、就诊时医院登记、住宿酒店登记等。登记内容涉及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近期出行史、住址、家庭成员情况等各类信息。各登记部门及单位如果未妥善保管被登记人员信息,易产生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信息被泄露后,通过微信群、微博等社交网络散播,将会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有武汉居(留)史人员等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较难平衡。大数据在疫情态势研判和精准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有能力、用户数量庞大的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新开发的APP也旨在共享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汇总,满足人民群众实时查询,可视化疫情动态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未经用户同意披露或提供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协议中对个人隐私条款告知不到位,及运营商对数据的管理存在漏洞均易产生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
三是对疫区人员和疑似病患的偏见值得警惕。违法违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还易对被公布者个人及其家属造成困扰。部分公民因恐惧心理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有湖北居(留)史甚至是湖北籍人员存在偏见,这也对被公布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使得疑似人群产生回避心理,拒绝提供真实的信息,更加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对此,天坛人民法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各部门及单位应规范登记并妥善保管公民个人信息。交通部门、社区、用工单位进行公民个人信息收集时应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统计和管理。在个人信息的采集、汇总、共享、披露等环节,注意纸质材料不被拍照、复印,统一回收,妥善保管。电子方式记录的应加密保存在特定终端。共享、传输数据时,应确认对方是有权获取数据的机构或个人并采取加密传输。专采专用,信息采集严格限制于疫情防控,不可挪作他用。总之,疫情防护期间和疫情过后均应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公民个人信息被窃取、丢失、泄露及滥用。
二是规范防疫信息公布主体。依据法律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因此,企业、个人、社区以及APP未经收集者同意,均不得擅自发布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当然,交通部门可公布有确诊病例的车次和航班。公共场所在不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可公布其区域内的疫情情况,有助于人们排查自身情况,加强警惕。
三是明确统一的信息公布标准。公布疫情信息,涉及四类人员,包括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和无法明确排除的发热患者。公布哪些人员信息以及公布信息的程度应根据各地的疫情情况统筹安排。部分省市仅公布居住地为县市级,部分省市会具体到街道,小区甚至是楼栋。活动轨迹的公布上也有粗有细,对于确诊病例的出现症状时间、就诊时间、出行各地的逗留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因此,信息公示具体应涵盖公民的哪些信息以及该信息描述的详略程度应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四是公示前脱敏处理,防范给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公示的信息应该经过脱敏处理,通过数据的变形,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对于密切接触者,根据确诊患者自述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够确定身份的,应积极与之取得联系并隔离观察,亦可通过监控等设备确定密切接触者。对于无法联系并确定的密切接触者的,应对患者活动时间及地点加强公示,提醒相关人员自查。不应简单粗暴的公布当事人个人身份信息,使其受到不利影响。对被公布者应予以心理疏导和关爱,照顾其情绪,尊重并鼓励其配合防护隔离工作及后续治疗。
五是加强劝导及普法宣传。引导群众积极配合防疫期间信息的收集,让群众认识到信息登记在防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群众的风险意识和防护意识;提高公民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警惕性。目前有不法分子利用群众迫切购买口罩酒精的心理,制作违法网站链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网络诈骗,公民应树立防范意识,不轻易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明人士和机构;加强普法宣传警示教育,引导公民知法、守法,不随意泄露、散布他人身份信息,不通过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
六是深挖大数据防疫潜力。相较人工排查,大数据具有其便捷、高效、协调的优势,更有利于数据的共享、更新及深挖,避免了不同部门耗时耗力却数据打架,重复采集、多次返工的困境。与农村相比,居民小区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邻里之间不熟,疫情排查较为困难。巧用小程序,利用网络调查,既能对业主信息进行摸排登记,又避免与业主直接接触,高效快捷。构建智汇城市体系,对居民就诊购药记录、市内过车数据、消费记录、公共场所的监控数据等综合分析,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精准滚动摸排相关人员,寻找“隐性传染源”。同时,APP发布疫情动态图,帮助社区居民知悉周边疫情,提高防范意识。在抓防控、复生产的时期,物资保障和线上办公,亦有利于当前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