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作为一个法院人,除了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每天戴口罩,我们还经历了云开庭新工作模式以及下沉社区值守等。特殊时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酸甜苦辣,但也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云开庭开启工作新模式
轰轰烈烈、恍恍惚惚,谁也没想到,云庭审通过这样一个契机突然成为主要工作模式。但不得不承认,云庭审由于其便利性确实是未来大势所趋,现如今遭遇的技术问题、适应度问题会随着审判方法的改进、法院和当事人经验的丰富、庭审系统技术的完善逐渐被克服。
我们组曾成功进行云调解并且通过电子邮箱送达调解书。一方当事人系60余岁老年人,庭前的指导安装及沟通工作确实耗费不少精力,庭审时更遭遇声音过小、电脑故障、手机没电、网络掉线、当事人突然从屏幕消失、其他人误闯入镜头以及多次笔录签字不正确等因素影响,半个小时的庭开了两个半小时。
开庭时所有人声嘶力竭,开完庭所有人满头大汗,但是心里都充满喜悦。原告的喜悦在于双方调解使其债权有了履行或执行保障,被告的喜悦在于利息截止到了调解当日可及时止损。我们的喜悦在于法院定分止争的功能没有被疫情所耽误。
有时候我在想,云庭审的意义并非仅存在不耽误审理周期、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这一层面。法院正常工作的推进不仅发挥特殊时期司法对社会的保驾护航作用,更是我们法院人在工作中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表明——中国人不会被疫情打败,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我们都会探索出新模式保持工作和生活原有或更好的模样。
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会传递正能量。比如我本来应该于2月5日去北大口腔医院复诊,但是因为疫情影响口腔医院停诊,前日医生竟打电话告知我4月期间可恢复复诊,立刻让我对抗疫成功再次信心满满,连如此高危的口腔医院都开始诊疗了,胜利不会太远。同样法院通过云开庭、云调解、云谈话保障诉讼秩序的正常,就像会给当事人一颗定心丸一样,传达请安心的信号。
人远了也更近了
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努力推进工作,但仍有不符合云开庭条件的案件受到影响,有表示理解的,也有情绪激动的。2月中旬疫情还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一个案件中一位外地(疫情较严重地区)律师坚持要来北京,在与他的沟通中,从抗疫大局聊到我院抗疫要求,从山东疫情严重形势聊到北京隔离政策,经过无数个电话来回,他终于勉强同意不贸然进京。之后又打来电话,他说,你们别怕死,我都不怕死,我都敢来北京,你们有什么好怕死的。之后,我又进行了从抗疫大局意识到个人防疫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身边人负责,对当地负责对北京负责的几个来回的长谈,他终于又打消了念头。这个案件后续将采取云开庭方式进行,疫情不仅锻炼了法律适用能力,更锻炼了共同抗疫的能力。
因为疫情,我们和当事人的沟通更多通过电话和书面材料往来。仍是2月,我们收到了5个着急保全的案子,经过多次和原告沟通,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发送电子笔录方式积极推进保全工作。2月14日,我们收到原告律师寄送来的一份书面材料,前好几页均是充满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履行、违约等法律专业词汇。在材料的结尾,突然一句“祝您工作顺利、百毒不侵”映入眼帘,这句“百毒不侵”在以往都是“望高效裁判、公正裁判”等结束语中,确实让人眼睛一亮,心里五味杂陈。
类似的,还有前几天收到另外一个案件的材料,上面贴着律师手写小纸条,告知我们当事人能够进行线上开庭,结尾处还画上了两个小爱心。我的天呐,诉讼材料中出现了颇有少女感的两个小爱心。
其实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我们还是律师,都有着严肃而只说法言法语的人设,我们绝不会看上去很活泼,律师也不太会想有跟我们“皮一下”的冲动。但正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可能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让人和人的接触显的轻松而且积极。
这两日我们收到了当事人寄来的一个特殊的快递——一面锦旗。这面锦旗来自于已经宣判的一个案件的当事人。
其实她的诉讼请求几乎一半没有被支持,但表示仍然很感谢法院工作中的耐心、细致和及时,她说她其实一直都想亲自送来,但是疫情阻挡了她出发的步伐,于是她再也等不了了,决定要寄过来。这种疫情期间来自当事人的特殊的肯定方式让我们觉的有一种别样的难得。
疫情让很多事变得困难,也让很多事变得纯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简单和真实。
社区值守感受群众信任
白天是法院的正常工作,晚上我们要轮流去社区值守,9点或10点结束,回到家已经满身疲惫。疫情期间由于所有人的外出减少,回家的路上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常有仿佛已经是后半夜的错觉。
我们民事审判四庭对接的是北极寺社区,因为北极寺社区是部队的小区,所以我们是和战士们一起值守。当天碰巧赶上部队领导轮值,发生了以下对话:
部队领导:你们都是什么时间来值守?
我:下班以后,主要是晚上。部队领导:真希望你们白天也能来,最好能穿着制服,带着法徽来。我:白天要上班,上班要开庭,只能晚上下班来,制服不能穿来,因为太冷了,为什么您觉得要穿法院制服来?部队领导:如果你们穿着制服带着徽章,一看就是法院的,如果有硬闯小区的人,一看到你们就不敢硬闯了,你们可都是法律专家,当场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太有法律权威性了,法律的威慑力是无人能比的。
他的话让我有些意外,我原本以为是他想说人手紧张,所以希望我们来支援,没想到竟然是最朴实的对法律权威的尊重。
说着,说着,居委会的同志出现,来和我们完成进出小区情况表的统计工作,部队领导非常激动的跟居委会同志介绍说,这是海淀法院的曾法官,法官都来了,法院提供了大力支持……介绍的我都不好意思了,而且话说我之前和居委会同志已经见过好几次了……
在日常工作中,我同样也是海淀法院的曾法官,出现在各种语境下:
“曾法官,我觉得对方在捏造事实,快把他抓起来!”
“曾法官,什么时候开庭?”
“曾法官,快点出判决。”
在法院正常工作状态下,我们接触的都是当事人或者执业律师,剑拔弩张、唇枪舌战,氛围自然不会轻松又活泼。尽管我们很专注,但难免也会因为案件处理方式、审理周期等受到当事人的质疑,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陷入个案中或者来自法律关系复杂、或者来自当事人误解的苦恼中,很多时候似乎难以感受到法官应有的职业尊荣感。
在基层社区里,在党员下沉社区的活动中,意外感受到普通群众对法律的尊崇,对法院人工作的认可。这一瞬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法院人、成为一名法官的初心: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在裁判中体现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我们是普通人,但戴上法徽、穿上法袍的时候就开始变的有了光芒,正是这种光芒温暖了他人也成就了我们。
结语
每件事情都有它独特的意义,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仅是工作中的一部分,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但对于他人来说却是重要的事。经历疫情的种种,让我们更加读懂责任和担当,更深层次去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任何事不应只以自己受益作为标准,人生中很多的快乐和价值都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他人的付出中获得,很多时候看似在做利于他人的事,最终自己也将从中受益。
前几日,海淀法院宣判一起销售问题口罩的案件,判决北京某大药房有限公司及主管人员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罚有期徒刑、罚金,并收缴扣押的涉案假冒注册商标口罩,该案例还入选最高院发布的第二批8个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的典型案例。
判决书中提及到假冒的是“飘安”牌口罩,一种直击灵魂的眼熟,我想起疫情最严重时,自己曾购买的问题口罩就叫“飘安”,后经核实为假冒口罩。我们的审判工作不仅维护社会秩序,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实际也和自己息息相关,因为我们都是法治的践行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