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是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也是“北京云法庭”上线的第一天。海淀法院一起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心急如焚,年前办完的涉外公告确定开庭时间正是2月3日,经过漫长公告周期终于等到了开庭日不想却撞上了疫情。疫情严峻形势下,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重于泰山,但当事人诉讼权益难道就无法保障了吗?行政审判庭法官赵云决然地对当事人说:“按原计划,开庭!”
这是海淀法院在疫情期间首例使用“北京云法庭”开庭的案件。在北京高院的统一部署和海淀法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海淀法院行政审判庭与综合办公室对互联网开庭做了充分准备。2月3日上午9:30,法官赵云输入会议号开启“云法庭”,原告某科技公司和被告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代理人分别在家及单位通过手机登陆“北京云法庭”参与庭审。经过一个小时,庭审顺利结束,当事人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一直以来海淀法院努力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领跑优势,切实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审判管理、强化技术保障、强化机制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在全流程、全覆盖实现在线诉讼上不断加力。自疫情起始以来,共计开展在线开庭、谈话、调解41272件,线上审判率45.6%,线上线下“双轨”审判进入常态化运行,审执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功夫做到家 “云”深亦知处
从2020年春节的大年初五接到市高院开展网上诉讼服务的通知起,海淀法院综合办公室技术保障组就忙了起来。技术保障组负责人杜乔一早就到单位巡检设备,做好前期保障工作,确保“北京云法庭”按计划上线运转。不一会儿,仅有的两位过节没有出京的运维团队工程师也到岗了,他们一个住通州一个住昌平,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打车到了单位,开始铺设网线,搭建Wi-Fi。
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工作,第一批十几个法庭就可以正式开启“云法庭”模式了。随后,综合办公室技术保障组的干警和运维团队一起出谋划策,不久简化版的操作指南、生动的教学视频、通俗易懂的微信长图开始在院网专栏展示、电梯间滚动播放、公众号刊发,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快速普及了“北京云法庭”操作流程。技术保障组全员上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这场“云端”战疫保驾护航。
在这段艰难又热血的时间里,海淀法院用信息化打造了适用于审执一线各项工作的“云”端模式,强化审判管理,坚决贯彻“线上优先”理念,不断扩展“云法庭”的应用场景,扩大应用实效,实现了“云合议”、“云鉴定”、“云救助”、“云示证”;依托“北京云法庭”持续进行技术升级,确保稳定、流畅的庭审效果;组织法官学习网上庭审规范,同时耐心指导当事人上线,解决他们在系统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庭审驾驭能力充分融入“云”庭审。
“不用出门、不用去外地,就能完成庭审,线上参审方式简便易行,对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事人普遍向法官表示对“云”庭审的认可。律师们则表示:“线上庭审规范、高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确保疫情期间服务群众司法保障‘不打烊’。”
不惧天涯远 案结在“云”庭
“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被告人家属,你们能听见我说话吗?”
“审判长,可以听见。”
“现在开庭。”
2020年3月4日上午,海淀法院贾柏岩副院长法庭里敲响了法槌。
对面的屏幕上,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被告人家属都在电脑前端坐,共同经历这场不一样的庭审。
这是一起盗窃案件。2019年9月18日至21日,被告人孙某某在海淀区某地下车库内,趁无人之机,多次窃取被害单位某通信服务公司网络机房正在使用中的华为牌“BBU”板卡,价值共计3609元。后被公安机关传唤到案,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被告人孙某某在家属协助下赔偿被害单位经济损失8608元,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经过40分钟的开庭审理,审判长贾柏岩宣布休庭。休庭后,他登陆北京市法院云会议系统,与审判员杨光、人民陪审员赵卫民进行充分的“云”合议。“现在继续开庭”,“云”庭审再次开启。“合议庭经过合议,决定当庭宣判。”
“本院认为,被告人孙某某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予惩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五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孙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二千元。”审判长贾柏岩宣读完判决结果后,书记员在线组织各方签笔录,案件顺利审结。
依托“云法庭”系统,海淀法院首次实现八人八地“云”庭审,完全打破地理空间界限,最大限度避免人员聚集;而依托北京市法院云会议平台,合议庭的合议过程安全顺畅,在防控疫情同时保障了当庭宣判,提高了案件审理质效,更好地维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各方诉讼参与人的称赞。
鉴定不畏难 “云”鉴有规范
“王大爷,今天天气怎么样?能跟我描述一下吗?”
“王大爷,10减3等于几?”
……
这并不是闲聊天,而是海淀法院组织的一场“云法庭”线上司法鉴定。
王大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由于年纪较大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人进行照顾。虽然几个子女之间对老人的抚养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处理老人的事务,需要对老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定。于是,王大爷的儿子王先生来到法院立案申请启动行为能力司法鉴定。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鉴定机构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海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刘超负责这起案件的鉴定组织工作。他知道,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拖不得,尤其是对于像王大爷这种高龄老人,只有尽快完成行为能力鉴定,王大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更好保障。
当看到海淀法院已经全面开启“云法庭”办案时,刘超决定尝试“云”鉴定,以方便王大爷及鉴定机构在不聚集的情况下正常参与鉴定活动。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刘超又通过耐心讲解,多次电话指导王大爷家属及鉴定人下载、使用“北京云法庭”客户端,保证鉴定工作能正常进行。
在刘超的组织下,2020年4月2日,一场特殊的“云”鉴定开始了,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以及王大爷分别通过“北京云法庭”参与,法医通过视频向王大爷询问了多个专业问题,通过王大爷的回答能反映出其精神状态,从而判断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详细询问,“云”鉴定顺利完成,鉴定人表示线上鉴定过程足以支持鉴定意见出具。
“没想到在疫情期间,鉴定案件还能在网上开展,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当事人,感谢海淀法院!”鉴定结束后,王先生这样说道。
目前,海淀法院可以针对行为能力鉴定案件采用“云”鉴定,同时还可在线上召开医疗纠纷案件的听证会。通过“云”庭审模式,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鉴定或听证,不仅节约了通勤成本,也缩短了现场工作用时,提高了特殊时期鉴定工作的效率。
“云”上施救助 司法传温暖
2020年2月20日,海淀法院一个空荡的法庭里,视频一端是案件承办人、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人王志勇,另一端连着两起司法救助案件的申请人。在特殊时期,申请国家司法救助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时刻牵动着海淀法院人的心。海淀法院通过“北京云法庭”,为2位申请人送去共计16万元的国家司法救助金。
80岁高龄的毛女士,在2016年的一场车祸中股骨颈、足第5跖骨基底部等多处骨折。这场车祸使年迈体弱的她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境地,肇事者龚某名下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名单的惩戒无法缓解毛女士的燃眉之急,交通事故的后续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毛女士向海淀法院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然而救助金到账后,却是新冠肺炎疫情严格防控期间。考虑到老人的生活在防疫期间可能面临更多挑战,海淀法院王志勇法官决定,这个钱不能拖!他利用“北京云法庭”,安排了一次线上司法救助。在视频中,他为毛女士宣读了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8万元的决定,并为她办理司法救助手续。
接下来,王志勇法官的视频接通了远在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的李先生。2011年12月,李先生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邻居用菜刀砍伤,导致李先生头面部及双手皮肤软组织切割伤,颅骨开放性骨折,左手示指近节指骨开放性骨折,左手示、中指伸肌腱断裂,右手示指伸肌腱部分断裂。后李先生将邻居和中介公司诉至法院,却只能执行到50110.5元。
后来,李先生向海淀法院提出了国家司法救助申请。当王志勇法官在镜头里宣读发放救助金8万元的决定时,李先生十分激动:“感谢法院、法官疫情期间想办法给我们老百姓提供方便。凡是申请司法救助的人都有难处,但法院给我们办实事,和我们心贴心、心连心,让我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也希望你们在疫情期间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王志勇法官说:“现在海淀法院开庭、调解等很多工作都在线上进行,司法救助也应该加入‘智慧战疫’当中,尽快让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款。”
“地”上走访“云”上宣,“网”上救助“心”上暖。就在全国上下为努力打好防疫攻坚战而奋斗之时,海淀法院也一如既往,以司法的温度,温暖着困难群众的心。
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海淀法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广智慧法院建设,充分发挥“北京云法庭”优势,促进审判方式、诉讼制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审判质效,积极担当作为。今后,海淀法院也将在北京高院指导下,继续持续探索司法新路径,全面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