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检青年有力量 |《“互联网+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线索发现平台》项目在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青年“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中获评A类项目
近期,由北京市检察院四名青年检察人员共同申报的项目《“互联网+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线索发现平台》,被北京团市委评为北京市第四届机关事业单位青年“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的A类项目。
在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职能过程中,既有来自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传统领域的线索,也获悉了不少关于网络餐饮、骚扰电话、英烈保护等侵害公益的热点问题。
线索发现是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源头和基础。根据办案实践,除了通过自身履职发现线索、外部机关移送案件线索之外,新闻媒体报道或者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中也蕴含着丰富线索。高检院也明确要求寻找公益诉讼工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深入影响司法实践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高科技手段在公益诉讼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重视从新闻媒体上发现案件线索。
基于以上背景,北京市检察院四名青年检察人员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公益诉讼线索发现能力。
就这样,一个出色的构想应运而生。
图为项目组成员在进行项目演示
《“互联网+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线索发现平台》项目基于“互联网+公益诉讼”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实现线索发现能力质的提升。
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信息特征,通过深入调研、模型验证、实际应用等步骤,运用文本分类技术从互联网公开信息中有效筛查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同时总结提炼检察官办案经验以优化技术,形成可推广的“互联网+公益诉讼线索发现关键词指引”,形成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合力,有力促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
项目重点在于公益诉讼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的有效结合,利用检察公益诉讼办案人员的业务经验和人工智能技术区分公益保护领域、聚焦和锁定关键信息源、设置筛选规则和关键词、畅通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互通互联。
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葛海斌在做点评推荐时谈到,该项目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检察公益诉讼业务需求密切结合,从互联网上梳理发现、智能筛选、实时推送生态环保、食药安全等领域可能侵害公益的线索信息,为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提供案源保障。项目组成员均为青年骨干和检察官助理,体现了当代检察青年的理想和担当,展示了首都检察青年服务首都中心工作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是履行“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职责的生动实践。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北京市检察院机关团委委员、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张昊天向京检君介绍到,互联网早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项目的初衷在于运用网络和公益损害关键词,及时捕捉人民群众和媒体舆论关注的公益保护热点,有效筛查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保障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持续发展,希望通过项目的线索发现和检察官的案件办理,让首都的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图为项目组成员合影
知多一点
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青年“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4家单位共同主办,旨在引领机关青年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医疗、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问题,形成改革创新课题成果,服务首都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活动自2015年开展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本届活动共有38家单位报送89个项目,共有30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其中A类项目10个、B类项目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