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中小学陆续开学,海淀寄读学校“法治副校长”——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来到该校参加“小小法治导航员”团队成立仪式暨教师节表彰活动,并召开座谈会。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度过了一个“超长版”假期。然而,疫情期间,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的检察官与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从未中断。截至目前,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开展线上法治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受众几百万人次,检察院的“大朋友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居家学习的孩子们精心提供了有趣又实用的法治课,形成了许多鲜活的实践。
法治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
“我们家孩子总爱上网玩游戏,该怎么办呢”“我孩子总聊微信,是不是早恋了?在线等,很着急”……4月15日,在海淀区检察院的直播间里,留言板被焦急的父母刷屏。直播过程中,该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刘莎以“如何让孩子安全上网”为主题对家长进行在线指导,获得了近百万次的点击围观。
此前,3月17日,怀柔区检察院也通过直播平台,面向怀柔区第二小学、怀柔区第二中学开展“网络自护教育”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内容涉及如何在网络中交友,面对网络直播打赏、网络游戏、网络诈骗时如何保护自身安全。活动结束后,该院还将讲课内容,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送,确保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学生们能够对授课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据了解,除了直播平台,疫情期间,北京市检察机关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微信群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多样化传播渠道,积极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宣传内容,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欢迎。
北京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岳慧青告诉记者,许多区检察院都探索尝试了“升级版”的法治课宣讲形式,及时将与疫情相关的法律法规、个人自护、网络安全、疫情期间心理调试等法治教育内容通过线上形式“送”到师生身边。“如密云区检察院通过‘密云一小微信家长群’‘同心圆心理社工联公益性科普课堂’等微信群组,积极推送涉及未成年人法治宣传动态信息,在线为未成年人家长讲授亲职教育法治课程。铁检北京院联合全国少工委新媒体工作平台‘未来网’的官方微博推出‘快乐过寒假、安全不放假’为主题的线上法治教育,等等。”
防疫普法成为法治课程“关键词”
“银角大王不接受测体温,还辱骂卡口人员”“红孩儿扯坏了孙悟空的防护服”……平谷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张阳、黄魁组建的向日葵团队用熟悉的人物演绎陌生的情节,为小学生带来“法治e课堂”。3月15日,向日葵团队以线上的形式,为平谷区门楼小学全校上千名师生及家长带去了“同心战疫情,童做守法人”为主题的法治课。
作为该校的法治副校长,张阳借助孩子们熟悉喜爱的众多文学作品人物,融合疫情防控以来真实发生的正、反面典型案例,为学生们讲授了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知识。“检察官的法治课堂,不仅让孩子知道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也给我们家长上了一课”,课后,学生赵芊屿的家长感慨地说。
据了解,疫情期间,与防疫有关的法律知识成为北京市检察机关普法宣传活动的重点内容,未检部门的检察官通过一个个热点案例,将传染病防治要求、谎报瞒报妨害传染病防治等知识要点系统串联起来,通俗生动地讲解给学生,还针对疫情期间高发的一些犯罪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内容。
7月11日,在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中一、二年级期末线上结业式中,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王巍针对疫情期间网上诈骗案件高发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了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的各种套路和案例,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防诈骗提示”。
“法治课不仅形式上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课程内容也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当下最关注的、最急需的内容进行策划。”岳慧青说。
“云疏导”帮孩子克服焦虑
“孩子们马上就要返校了,最近有好几个家长和我说,孩子们要么整天对着电脑玩游戏,要么就是莫名其妙发脾气,能不能请您在讲法律知识的时候也帮孩子们进行一下心理疏导。”6月的一天,大兴区检察院未检部门的检察官接到蒲公英中学老师的求助。
“真是不谋而合。”原来,该院正在准备的法治夏令营课程,由于受到疫情影响,需要通过互联网线上开展,而如何策划一场实用又适用的网上课程,成为了未检部门的检察官最关心的问题。随后,检察院联系了日常办案工作中合作的心理咨询老师,以《开学前居家学习心理状态调整》为题,准备一堂配套课程。
“在家里爸妈天天让我学习,我确实挺烦他们的,但是我就知道发脾气也不对,没有理解他们,我以后也会多注意的……”在心理课程结束后,检察官欣喜地收到了学校老师转发来的孩子的反馈。
岳慧青介绍说,心理帮助作为未检检察官日常办案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内容,在疫情期间,也跳出“个案”的范畴,走向了更广阔的法治教育领域,参与到和更多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中,“特殊时期,孩子们长时间居家生活、学习,没有规律的课堂学习和集体生活,对于处在成长期、青春期的他们,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将心理帮助、心理疏导寓于法治课程中,非常有必要。”
疫情期间,北京市检察机关为实现普法不停摆、互动不中断,积极探索了众多的法治课形式。据了解,这些探索将在未来继续延续,配合传统的“走出去”和“面对面”的法治课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融入到法治课中去,结合微信小课堂、直播间互动以及其他便捷的线上手段,在满足法治教育的同时,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疫情的到来,因为没法‘面对面’交流,给我们未检人摆了一道难题,同时,也正是疫情,鞭策我们打开思路,大开脑洞,形成了许多新颖的法治课形式和普法模式,这些探索不仅裨益当下,长远来看,也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和坚持。”岳慧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