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司法局

北京:实现“订单式”“平台化”普法

本站发表时间:[2019-01-11]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2018年以来,北京市打造“订单式”“外卖式”普法平台,全年共有200余名律师参加“以案释法”活动,在800个社区(村)、商务楼宇开展了超过1200场普法活动,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超过3万场,“以案释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项目专业化 着力打造首都普法新品牌

  专立项目,保障经费投入。以打造品牌为目标,为“以案释法”专项活动专门编制预算,委托专人负责,实现重大普法举措的项目化。专门机构,完善规范运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利用第三方负责执行该活动,确定了专款专用、专人专责、按月统计、季度总结、年底报告的运作机制。专业力量,巩固扩大队伍。2018年,市司法局、市律协整合全市村居法律顾问资源,重新组建北京市“以案释法”律师宣讲团,成员包括执业律师400人,确保了宣讲队伍人员齐备、资历完备。

  二、供给体系扩大化 全力打造普法新平台

  发挥优势,引导发展壮大。鼓励引导全市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充实健全以案释法宣传团队,实现人员定期更新、队伍不断充实的局面。发扬传统,鼓励自主开拓。积极对接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律师,探索与民办非企业组织合作,加大普法力度,提升效果。发掘潜力,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公布案例,紧密结合时间节点、关注焦点、新闻热点进行法律宣讲。

  三、定位精准化 倾力实现首都普法新模式

  精准定位,提前研判需求。4月,市司法局、市委社会工委开始征集各社区(村)、商务楼宇的法治需求,根据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建立工作台账。精确发力,实现一讲一策。主讲人要提前准备课件,并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要精准滴灌,不要大水漫灌。精细管理,确保对焦对标。紧密结合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宣讲活动。

  经过探索和实践,北京市基本形成了“订单式”管理、“平台式”普法的新模式:社区(村)等根据需求“下单”,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单”,律师根据特长和时间“接单”;社区(村)“评单”,市司法局“亮单”,律师“读单”。


[供稿单位:北京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