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近60年历史的汤河口法庭是怀柔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距北京城区110公里,距怀柔城区60公里,是全市派出法庭中距北京城区最远的法庭,被誉为北京的“北极法庭”。法庭辖区面积1251.8平方公里,共有4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5万人,是全市法庭管辖面积最大的法庭。
一代官司几代仇 心结打开才算结案
作为一个在山区里的派出法庭,汤河口法庭每年收案600件左右,受理的案件类型多以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相邻关系等纠纷为主,起诉立案的当事人多是乡里乡亲,且由于农村特殊的人文习俗和地理环境,处理纠纷容易形成“一代官司几代仇”。鉴于这种情况,汤河口法庭在受理案件的过程中加大调撤力度,定分止争,以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首要目标,建立了“一三三”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机制,在诉前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调撤率达到70%以上。
案卷几句话 法官跑断腿
在汤河口法庭,很多案卷看起来很简单,可能只有几页纸几行字,但是法官在背后做了很多工作。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法庭起诉,说邻居家装的防盗窗影响了自家出行,法官经过沟通后,对方同意将60公分的防盗窗拆至15公分。本以为案子就这么解决了,可是老大爷态度十分坚决,要求必须全拆掉。法官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唠家常才知道,原来老人退休前是名教师,后来开始学风水,认为邻居家的防盗窗影响了自家的风水。知道了真正的原因,法官再和村委会主任和书记沟通,给老人做工作,最终让老人选择了撤诉。
“大人”给评理 “政府”给说法
“当事人到了法庭,经常都不知道怎么称呼我们,有管法官叫‘大人’的,也有管法院叫‘政府’的”,胡光明法官笑着跟我们介绍。“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连诉状都不会写,更别说发生纠纷后还要保留证据了”。
“这里的村民很淳朴,但也认死理,曾经有个当事人开着奥迪车三番五次过来起诉,就为了讨要两袋面,实际上就是‘扣’没解开,想讨个说法,要让‘政府’来定一下到底谁对谁错”。说到朴实,胡法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排除妨碍的案子,最后经过调解,把占地的大棚挪几米,问题就解决了。等胡法官过去送调解书的时候,当事人乐呵呵的跑出来说,“您看,我给这大棚都拆干净了!收拾得利索吧?”胡法官一看,这还没到履行期呢,怎么都收拾完了,而且也不用都拆了呀。“嗨,既然法庭上都说清楚了,那就按你们说的办”。村民的淳朴也深深打动了法官们。
两个“学”字让法官融入环境
汤河口法庭现有在编干警6人,其中党员3人,硕士研究生5人,平均年龄31岁,法官来自五湖四海,村民听不懂的方言,不同的村规民约,这些都成了刚到这里的法官遇到的难题,怎样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呢?陶杰庭长给我们总结了两个“学”字。
第一个是“向外部学”,汤河口法庭的陪审员大多是来自村里或者山区的老干部,经验丰富,法官们向他们学习了很多接地气的知识,同时在对外沟通的过程中,也跟村委会、乡镇政府、民调组织等了解了很多当地的风土民俗,有助于法官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二个是“内部交流学习”,由于汤河口法庭的地理特点,法官们平时不回家,常年在一起工作和生活,通过车上沟通、饭桌沟通等交流机制,互相帮助解决平时调解和审理时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很好的内部学习氛围。
“兄弟,我们这半个月的努力,值!”
汤河口法庭“守望大山,守望百姓,守望公正”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法官的心中,虽然苦,但都是值得的。有一个调解的案子让张春法官印象颇深,也是他们一直坚持的理由。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两人死亡,法官们从看守所到法院,再到当事人家里,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经过各个方面的沟通,因为当事人家属情绪比较激动,调解工作进展十分困难,最终在判决前一个下午调解成功。在现场赔偿现金,看着验钞机一张纸点数钞票,死者家属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张春法官就跟办案的同事讲,“兄弟,我们这么长时间的调解,能换来当事人这几分钟的眼泪,值了!”
荣誉大事记
2002年1月,怀柔县人民法院汤河口人民法庭在北京市政法系统“争创”活动中,荣获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称号;
2008年1月,汤河口法庭在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表彰会上,荣获“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荣誉称号;
2010年3月,荣立集体一等功汤河口法庭在北京市法院2009年度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2012年1月,汤河口法庭在北京市第七届“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单位)”颁奖仪式上,荣获“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2月,汤河口法庭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
2014年7月,汤河口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6年6月,在全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会上,汤河口法庭荣获“北京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