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编手记

26载跨省巡回审判 服务升级初心不变

——探访石景山法院迁安巡回法庭

本站发表时间:[2017-11-1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郑伟
  “看见这马路牙子了么?你要是在马路牙子里边出了事打官司,归北京的巡回法庭管;马路牙子外面的,归迁安当地的法院管。”在河北迁安市首钢迁安矿业公司围墙外的马路上,一位在首钢矿业公司工作多年的老职工形象地给记者描述巡回法庭的管辖权限。

  他说到的“巡回法庭”,就是始建于1991年的石景山法院迁安巡回法庭。这个地处河北地界,却隶属北京的“飞地法庭”,是全国唯一基层法院跨省巡回法庭。

  巡回法庭 填补“飞地”诉讼真空

  “之所以叫‘飞地法庭’,与首钢的发展密切相关。”石景山区法院五里坨法庭庭长、首钢矿山巡回法庭负责人李晓东告诉记者,1958年,首钢总公司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现为迁安市)成立首钢矿业公司,大批北京户籍职工和家属迁往当地。

  迁安矿区的成立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然而,矿区职工纠纷的诉讼管辖也出现了“真空地带”。李晓东说,“当地法院认为矿区企业家属及职工具有北京市户口或矿区户口,他们不应行使司法管辖权”。

  为解决首钢这块“飞地”上职工和家属诉讼难问题,首钢总公司所在地的石景山区法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迁安矿区巡回办案,免去了当事人在两地往返折腾之苦。

  “第一次来迁安是1986年。那年我25岁,刚刚退伍到法院当书记员。”李晓东回忆起30年前的情景,感慨良多。

  “那会就是带着干粮来。方便面都没有,就是带着烙饼。没办法,路上时间太长。”李晓东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北京与迁安之间没有高速公路,250公里的路程行车需要十三四个小时。冬天,乘坐的面包车里没有空调,法官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鞋,从单位带着暖瓶热水,冷了就喝点热水御寒。“当时也没有专门的法庭,我们来时都带着国徽。国徽挂在哪里,哪里就是法庭,就在那里开庭审案。”

  1991年,考虑到收案量的增长和服务百姓生活、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批准石景山区法院在迁安矿区设立巡回法庭,每双月或每季度巡回办案。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纳入国家司法编制的法庭,但近4万名首钢职工及家属的司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远程立案 减轻百姓立案负担

  历经26年的发展,如今的首钢矿山巡回法庭呈现出崭新面貌。在位于首钢矿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员会的三层办公用房里,审判庭、立案庭、调解室一应俱全。记者发现,立案庭的收费室却空无一人。

  “现在又改啦”,李晓东告诉记者,“今年6月起都远程立案了。以前每次来矿区还要带着银行的工作人员,帮着收诉讼费,现在远程立案,在当地就可以交费了。”

  隔壁房间,衣女士正在自助立案终端前申请立案。首钢矿山街道委员会司法员张春江对她现场指导。“主要是帮着看看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张春江说,“当事人通过这个终端上传立案材料,石景山法院立案庭的法官通过视频通话远程指导,法官确认材料无误后,当事人到迁安的农业银行缴纳诉讼费就行了。”

  张春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以前,当事人如果着急立案,又没到法官巡回的时间,往返北京一次,食宿交通少则几百,多则上千。遇上疑难、复杂案件,需要往返多次,几个月的工资就没了。“现在,法官通过远程立案终端直接指导,遇到问题就地解决,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立案负担。”

  不到半个小时,衣女士就在张春江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立案。

  多元调解 推进纠纷解决新升级

  “近年来,巡回法庭的受案量略微下降,年均受案百件左右,但案件种类却更加多样。”李晓东说,过去的案件集中在离婚、抚养赡养等民事方面的纠纷,现在则出现了有关劳动争议、企业改制、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新类型案件。矿区案件种类的增加,百姓需求的多样化,都呼唤着更加多元的司法服务。

  11月16日,迁安巡回法庭“多元调解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作为集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多元调解工作站也将成为巡回法庭、人民调解与矿区街委的长效对接机制。

  “多元调解工作站的建设,是为了解决矿区百姓多元的解纷需求。”石景山区法院副院长陈石磊介绍说,“今后,多元调解工作站将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法治意识;同时将人民调解员、矿区街委人员长期派驻与巡回法庭季度巡回办案相结合,从而打造全天候、多层次法律服务模式,及时回应非巡回办案期间当地的司法需求,这将对未来的巡回审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和辅助作用。”

  从1991年迁安巡回法庭建立的26年来,北京石景山法院已有老、中、青三代共80余名法官一茬接一茬到这里办案,处理各类案件5000余件。多数案件就地审结、及时执行,调撤率达80%以上。普法宣传、培训等达到百余次,受益人数超2万人。

  陈石磊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迁安巡回法庭探索出的工作经验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将加强京津冀司法交流协作,发挥多元调解功能,让迁安矿区百姓切实、持续地感受到司法工作带来的安全感、公正感和获得感。”

  记者手记:

  长怀司法为民之心 推动“车轮上的正义”不断向前

  说到跨省巡回法庭,往往一下子就想到最高法的跨省巡回法庭。而这次活动,却让我见到了一个隶属于基层法院,坚持了26年之久,还没有正式编制的跨省巡回法庭。

  作为全国独一份的“基层法院跨省巡回法庭”,迁安巡回法庭日常审理的不是什么大案要案,但每一次开庭,法官们都需要往返奔波500公里。

  这来回500公里,付出的,是法官的辛苦;节省的,是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得到的,是百姓的认可、矿区的和谐。

  与法庭成立初期,法官巡回审一次案子单程就得花费10多个小时相比,如今巡回办案3小时高速直达;与当初法官必须亲临迁安才能立案相比,如今立案不再受时空的局限,20分钟就能完成远程立案。出行条件、办公环境、服务平台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石景山法院和法官们“司法为民”的初心。

  石景山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到迁安巡回法庭来实地观摩学习,是法院每一名新入职员工的必修课。我想,他们在这里或许看不到多么复杂的案情剖析,听不到多么详尽的司法解释,但一定能够感受到,迁安巡回法庭传承了26年的司法为民之心。而这正是“飞地”法庭“车轮上的正义”诞生和延续的源泉。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