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事业的广阔天地中,基层是前沿阵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深入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推动青年干警在服务大局、为民司法、公正司法中展现担当作为,北京高院刑一庭党支部青年干警孔何一根据工作安排先后前往顺义区法院后沙峪人民法庭、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开展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两年间,他不仅强了筋骨、长了才干,更是坚定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
当法徽沾上泥土的芳香,当审判庭里的庄严肃穆邂逅田间地头的质朴烟火,我的青春在这截然不同又紧密相连的场景里,谱写着别样的乐章。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
孔何一
初入后沙峪法庭的一方小小天地,看着同事们行色匆忙但稳健有力的身影,我便明白,这身制服承载的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法庭虽小,却汇聚着人间百态,承载着百姓的悲欢离合。
记得那起棘手的民间借贷纠纷,账目混乱如麻,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情绪异常激动,在庭审现场就险些爆发激烈冲突。为了理清事实,还当事人一个公道,我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场艰难的“证据攻坚战”。
连续数日,我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聊天截图、转账记录、借条等繁杂证据之中,逐笔核对款项,细致到每一个小数点,力求精准无误。白天,庭审现场,我全神贯注地聆听双方陈述,捕捉每一个关键细节,核对每一个证据;夜晚,万籁俱寂,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我翻阅着厚重的卷宗,时而与同事们反复探讨法律适用问题,时而又沉浸于法律文书草稿的撰写之中,字斟句酌,确保每一个事实陈述都有充分证据支撑,每一个法律条款引用都恰到好处。终于,当法槌最终敲响,公正的裁决宣告时,看到当事人眼中的释然,那一刻,我懂得了这便是法治的力量——拨云见日,定分止争。
那些日子里,疲惫时常如影随形,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和卷宗,眼睛酸涩肿胀,颈椎和腰椎也发出抗议,酸痛难忍。但每当我看到当事人眼中的期盼,心中便涌起一股力量,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我收到了当事人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着“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公平公正”。那一刻,雪花飘落肩头,寒意却被内心的温暖驱散,我深知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也更加坚定了守护法治的决心。
在后沙峪法庭锻炼的一年间,我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百余起案件的审理。在这里,我磨砺了严谨的法律思维,学会了在复杂的案情中坚守公正底线,更学会了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化解纠纷,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力求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如果说人民法庭是发挥法治力量的前沿阵地,那么石家营村就是体悟民生百态的广阔天地。初到村里,村民们用质朴又略带疑惑的目光打量着我,仿佛我是一位陌生来客。如何融入这片土地成了我要面对的首要难题。我深知,只有真正走到村民中间,才能打破隔阂。于是,我坚持多听、多看、多请教,从与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基层的社情民意。
虽然都是在首都北京,不同区域的语言仍然存在差异,刚到村里我发现语言竟然成为了第一大障碍,村民们的话我听起来十分费劲。在法庭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深的感触,细想应该是“深入群众还不够”的缘故。于是我拿出写判决的耐心与定力,认真倾听、尽力模仿,渐渐地,我竟也能熟练地和大家唠家常了。对办公楼的称呼从“村委会大楼”到“咱大队”,和村民打招呼从生疏的“您好”变成拉家常般的“叔来啦”,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却见证了我从法院干警“沉”到驻村干部的转变。
在村里工作的日子越长,我越深刻体会到了群众思维的重要性。有一回,两户邻居因宅基地界限起了争执,多年的情谊濒临破裂。一方觉得对方侵占了自家的地,另一方则坚称是多年前就约定好的界限,双方互不相让,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召集了各自的亲戚朋友,眼看矛盾就要进一步升级。得知情况后,我第一时间与村两委成员一起赶到现场。顶着烈日,我们拿起测量工具,在田边地头仔细丈量,汗水湿透了衣衫,蚊虫不停地叮咬,却没人顾得上理会。测量完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查阅多年前的档案资料,试图找到确凿的依据。
之后,我们把双方拉到一起,我深知单纯讲法律条文他们难以理解,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法律、摆道理、谈乡情。我指着测量的数据说:“叔、婶儿,咱这地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大家都不容易,可不能为了这几寸地伤了和气。这测量结果明明白白的,大家都退一步,往后叔儿还是您大哥,婶儿还是您大妹子,您两家儿还像一家人一样和和睦睦过日子多好。”一番努力下,两家终于认识到了各自的问题所在,握手言和,多年的邻里情谊得以修复。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欣慰与感激,也明白了乡村工作需要真心真情,更需要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才能将工作做进百姓心里。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我组织开展了普法讲座。在筹备过程中,我精心挑选案例,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比如,用村里张三李四因为买卖牛羊没签合同结果产生纠纷的事儿,来讲合同的重要性;用王五家的孩子在学校玩耍不小心撞伤同学后责任划分的例子,普及侵权责任法。讲座现场,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出问题。从他们的眼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为乡村法治建设又添了几块砖、加了两片瓦。
这两年,从法庭的卷宗海洋到乡村的泥泞小路,变换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次次敲响的法槌、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让我从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里看见了使命的重量,从群众的笑脸上读懂了工作的价值,从布满老茧的手掌中握到了基层的温度。这些经历,也让我真正地从“象牙塔”走进了“人世间”。
未来,我将带着这两年积累的宝贵财富,继续在法治道路上奋勇前行。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家长里短,只要人民需要,我都愿倾尽所能,让青春在司法为民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奏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