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库 > 政法动态

他每年翻山越岭3万里,让司法服务遍布每个角落

本站发表时间:[2022-06-23] 来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北京政法网

  

身着法袍的谢耀宗

他说:“在人民法庭办案解纷,得走出法庭、深入基层,汇聚一切力量解决问题。”

他是一名山区法庭的法官,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走遍了法庭辖区的村居沟壑,走进了山区群众的心坎里,用实干诠释了一名“85后”青年法官的初心使命。

他,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庭长谢耀宗。

办案解纷得走出法庭、深入基层,汇聚一切力量

1987年,谢耀宗出生在山西省的一个小山村里。看着父母为了四个儿女每日辛勤劳作,谢耀宗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这个乡村,到大城市去。

走出乡村,唯一的路就是读书。

2009年,谢耀宗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毕业后,他来到门头沟法院工作。

回想起法院领导征求他想不想去派出法庭工作的意见时,谢耀宗回忆道:“我愿意去,但心里打鼓,总担心年轻的自己独挑大梁,行不行?”但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勇往直前。

2018年,谢耀宗成为了门头沟法院最年轻、部门最偏远的负责人。

一到斋堂法庭,谢耀宗就碰上辖区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换届。由于担心“新官不理旧账”,不少债权人村民对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提起诉讼,甚至还有趁机“碰瓷”的,新“两委”班子面临很大的治理压力。

谢耀宗几经思考,决定到该村实地走访并及时以“案件通报”形式向辖区党委、政府详细反映上述情况,借助党委、政府的力量促成债权人和村集体和解;同时提出司法建议和治理意见,会同党委、政府进行摸底、梳理、化解,以防患于未然。三个月之后,起诉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这股“浪潮”终于过去。

  开展“京法巡回讲堂”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人民法庭办案解纷,得走出法庭、深入基层,汇聚一切力量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让我成长了许多。”谢耀宗表示。

自2019年开始,斋堂法庭累计向辖区三镇制发涉诉情况通报110余次。每一份通报后面都附着辖区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一名乡镇干部对谢耀宗表达了赞赏:“每个月,谢庭长都雷打不动来送通报,我们也把通报作为党委会的重要研究议题,乡镇干部‘遇事讲法’也成为了习惯。”

解决诉讼问题只是“治标”,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自治水平才是“治本”。

为此,谢耀宗主动联系基层村居,上门征集法治需求,帮助规范村内决策程序、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干部靠前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在辖区创建了7个“无讼示范村居”,实现了刑事案件基本不发、民事案件持续下降的良好效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吸附在基层,探索京西山区的“枫桥经验”。

斋堂法庭地处北京最西边的深山区,从法庭到最远村落仍需近两个小时车程。上任后,谢耀宗带领着法庭干警克服各种困难,每年翻山越岭行程3万多里,到村居实地化解纠纷,到群众身边巡回立案、巡回调解、巡回审判、巡回普法,让山区群众能同等地享受到优质司法资源,让司法服务遍布山区每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斋堂镇白虎头村开办“农民法治夜校”

谢耀宗负责的斋堂法庭在6个重点沟域设立了巡回法官办公室,不到两年累计发放便民联系卡1300余张,在群众家门口巡回办案、实地接访200余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

“现在每条沟、每个村,我都轻车熟路,这些事很普通,换成别人也能做,我坚持下来,是想让自己的青春有价值、有意义。”谢耀宗说。

司法是有温度的,前提是我们是有人民情怀的人

这些年来,谢耀宗一直在努力将公平正义兑现为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效果。

  巡回审判

2019年初,谢耀宗收到了一件普通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被告家院墙倒塌危害到原告家房屋安全。但是,被告身患残疾,无儿无女,供养在养老院,无力维修院墙也无力承担费用,导致危险一直无法排除。

去看现场时,原告激动的话语、无助的眼神刺痛着谢耀宗;去养老院找被告时,被告颤颤巍巍,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我对自己说这是考验我的良心,我无法也不能用‘谁对谁错’去解决这件事。”谢耀宗没有简单地就案办案,而是奔着把问题解决好的目标,开启了自己的“长征”——先后10余次找到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协调修复院墙、排除危险的方案,最终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对双方院墙、房屋进行了修复。

之后,原告撤诉了。早已对解决此事失去信心的原告激动万分得说出:“感谢党!感谢法院!”一件普通的案子,暖了群众的心,也让谢耀宗在山里打响了“名号”。

“有没有你解决不了的事?”有人曾经问了这样一句话,谢耀宗诚恳地答到:“有很多,我能解决一件就算一件。很多时候,即使没有得到满意答案,老百姓也会表示感谢,让我深受宽慰、感动。”

谢耀宗还办理过这样一起案件,原告怀疑被告家院内早年的渗水井没有填埋,往外渗水造成自己西房、北房开裂,一纸诉讼告到了法庭。

立案后,谢耀宗和助理立即安排勘查现场,在现场,他们挪开积满尘土的桌子看墙壁裂缝,趴在地上确定看似平整的院子其实是高低走向,最终以原告证据不足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原告收到判决后,给谢耀宗打了一个电话,说:“谢法官,我服从判决,不上诉。我打过热线,镇里、村里也给来解决过,但是我没想到法院勘查现场时不怕脏、不怕累,没想到法官开庭时能那样耐心听我说、听我讲。我感谢您!”

这个案子,让谢耀宗更加坚定做一名群众的贴心人、解忧人、代言人,他说:“法律不是冰冷的,司法是有温度的,我们要坚守公平正义,前提是我们要是善良的人、是有人民情怀的人,这项修炼我还在继续。”

发起“司法扶贫”,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

谢耀宗说:“我们虽是基层法院干警,但也要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干得怎么样,不光靠办好几个案件,还要看我们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做了什么贡献,为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做了什么贡献,让基层干部和山区群众都叫好才是真好。”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承担着首都生态修复、涵养的重要功能。为了更好地服务山区绿色发展,谢耀宗带领着同事们走遍了辖区89个村居,摸准山区情况和群众实际需求,牵头制定了《门头沟法院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和五个配套办法,成立了党群司法服务站,发起了一场“司法扶贫”。

靠着绿水青山,村居老百姓想发展民宿产业致富,但民宿产业涉及到合作开发、企业设立、民宿建设、经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属于容易产生纠纷诉讼和法律风险的“高发区”。一个月内,好几个村都通过党群司法服务站找到谢耀宗,有的求助帮忙把关合同条款,有的来请法院去给村里专门讲堂课,还有的问怎么去开发民宿……

需求来了,谢耀宗没有以“未进入诉讼”为由退缩,而是带着大家的问题忙活起来——他查资料、学经验,迅速编制了《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下发到村居;他走进村居、企业,开展民宿产业发展法治宣讲50余场;他选取3个民宿产业村建立旅游案件巡回审判点,进行相关纠纷的多元化解;他牵头与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防控重大风险、提供优质服务……现在,指南已印制了3次,发放了3000余份,来找谢耀宗寻求法律支持的村居越来越多。

  就民宿产业问题开展普法宣传

除了服务保障民宿产业发展,谢耀宗还积极推进党群司法服务站体系建设,架起了辖区党委政府、基层村落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按照“未等吹哨、先行报到”的更高标准,谢耀宗主动联系乡镇党委、基层党支部,在重点工程、重大事项中积极提供司法支持,协助防范发展中的重大风险。有一位辖区镇领导这样评价道:“有法庭在,有谢耀宗同志在,村里的事情我心里就有底了,手里也有准了。”

谢耀宗在派出法庭的生涯还在继续,在山区的实干和奉献也还在继续。

谢耀宗树起的这面红旗也在继续飘扬,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本就是农民的孩子,为山区群众服务,我永远在路上。”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