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库 > 政法动态

他们执意来到法院执行局送锦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本站发表时间:[2023-03-2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通讯员 王圣淼
  在北京海淀法院,很多执行法官都收到过锦旗,送锦旗的有聋哑人,也有八旬老人,这里面不光是来自群众的信任,更彰显了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使命。
  “执法严明 恩重如山,不辞辛苦 尽职尽责”
  这是王金鑫执行团队的法官助理于童收到的一面锦旗,是一名年近60岁的聋哑申请人顶着炎炎烈日,坚持送到了执行局。
  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中,申请人曾和被执行人出国旅游,被执行人以收取押金,待旅游归来后退还为借口,诓取了申请人10多万元,旅游归来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走投无路的申请人只好将其起诉至法院,北京海淀法院判决被执行人偿还申请人10余万元。结果被执行人以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北京等各种借口逃脱躲避。
  法官助理于童一直通过短信形式与申请人沟通,每次回复短信前,他都是斟酌再三,想的是语言要简练,道理要说清。于童说:“短短几行文字中,隐约能感受到申请人的焦急,熟人间发生这种事儿,更能理解她的心情。”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联系方式,迟迟联系不上被执行人。于童便往深里挖,穷尽所有方式。他主动联系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最终成功找到了人,并开门见山向其阐明有能力却拒不履行的严重后果。
  案子的最后,被执行人一次性将案款履行完毕。申请人来法院办理手续的那天,一直用笔在纸上写字与于童交流。这其中,不光有流程的询问确认,还有掷地有声的“谢谢法官”。于童也一笔一画、认真坚定地将回复写在纸上。
  没过几天,于童收到了一条信息,来自那个熟悉的号码。看完信息的他,三步并做两步跑到了办公楼外,见到了申请人一家,原来申请人和她的家人都是聋哑人,却执意要来到执行局,亲自送上这面锦旗。
  “在疫情当中为当事人办理房产证事宜”
  这是刘赛执行团队收到的一面锦旗,上面简洁明了的18个字,代表了一位82岁的残疾老人,对人民法官纯粹朴素的深厚情感。
  这起案子的原告是82岁的老人,被告是两家公司。老人曾在2000年用拆迁款购买了一间房,被告却迟迟不给办理房产证,一拖就是20多年。
  开庭时,被告的两家公司相互推诿,表示当年一家公司立项,另一家集资盖楼,两者优势互补、利益均分,各自享有产权和使用权。事实上,两家公司在工程竣工后达成了补充协议,已将房屋产权全部过户给其中一方。老人也拿出了当年的购房、房屋进住证明等一系列证据。
  法院判决老人胜诉,被告又以办事员不在岗等借口花样躲避。无助的老人只能申请强制执行。
  接到案子后,刘赛第一时间与老人通了电话,安抚他焦灼的情绪。考虑正值疫情严峻时期,老人年岁高、出行不便,刘赛决定亲自前往房产局,前前后后跑了三趟,终于办妥了所有事宜,帮助老人拿到了迟到20多年的房产证。
  后来,这位82岁的老人坚持要亲自来一趟执行局,坐着公交车,拄着拐杖的他颤颤巍巍却又无比郑重坚定地送上了这面锦旗,嘴里重复着:“谢谢法官,谢谢你们!”
  老人说:“即使住得再远,也一定要亲自来送上这面锦旗,刘赛法官帮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更是拔出了扎在心底的那根刺。”
  “心系百姓疾苦,践行司法正义”
  这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送给丛喆团队的一面锦旗。这位年轻的女法官,让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重新看到正义的光,感受到法官智慧执行的力量。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申请人和被执行人是同学关系,被执行人向申请人借款未还。在案件的执行阶段,丛喆经过对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核查,发现身份证一直核验失败,身份证号不存在,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丛喆冷静地分析研判案情,她相信一定能挖出新的线索。果然,被执行人曾给申请人留过一个收款账户信息,这个很有可能是用真实的身份信息开户办卡的。丛喆当即决定顺藤摸瓜,反向追查,她直接赶赴银行,调取当时的开户信息,并查询到了被执行人的真实身份证号。
  被执行人因相关执行措施的压力,主动联系法院,丛喆耐心地释法析理,讲明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被执行人充分认识到其办理假身份证,不及时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错误严重性,主动缴纳了执行案款。
  申请人特意送来了锦旗,向丛喆表示感谢,在走投无路时,是执行法官的智慧与细心让他燃起希望,重新看到正义的光。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