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公司是一家中小微企业,公司现在举步维艰,急需贷款,请您理解我的难处,尽快帮我解决问题……”随着案卷摆在游晓飞法官面前的,是一封求助信。看完信后,游晓飞摸清了事情始末,开了一个特别的庭,帮助这家企业渡过难关。27日,海淀法院通报了该案。
案件涉及一起合同纠纷。原告马某称,其是一家经营“罕见病”医疗服务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受疫情影响,公司目前经营困难,急需完成银行贷款,否则将难以维系。马某已决定将个人名下的房产抵押用于申请银行贷款,但在审核过程中,被银行告知个人征信存在问题,尚欠某银行50万元贷款未清偿。
游晓飞和马某联系后进一步得知,这笔欠款是2005年与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之间的《委托贷款协议书》所致,但是2008年,马某已与信息技术公司签订《债务清偿协议》,以股权转让的形式清偿了债务,信息技术公司也出具了《免除偿还贷款责任通知》。后因信息技术公司并未依照合同约定办理解除手续,导致马某的征信记录中仍存在未清偿款项。所以,马某起诉要求北京某银行及信息技术公司为其清除逾期还款记录。
游晓飞审查发现,被告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执照已处于吊销状态,如果走常规诉讼程序,大概率要适用公告送达,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原告的难题。面对当事人的迫切期盼,游晓飞法官迅速决定开展电话调解工作。经多次沟通,北京某银行同意为马某办理清除逾期还款记录的手续,但需要审查原告的证据并需要法院出具调解书予以确认。
在确认双方符合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下开庭要求后,游晓飞尽快安排了线下庭审。5月21日,案件开庭,游晓飞组织双方进行了质证。30分钟后,法官当庭向马某和北京某银行送达了民事调解书。
收到调解书后,马某激动不已,对法官连连道谢。“谢谢游法官!真没想到,您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大麻烦!”
在保证疫情防控工作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海淀法院表示,将进一步发挥灵活便捷的“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机制,通过“线上调解+线下庭审”的无缝衔接,为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