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北京三中院举行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专家论证会

本站发表时间:[2020-07-24] 来源:京法网事 作者:

  2020年7月23日下午,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三中院举行。来自最高院、北京高院、市一中院、朝阳法院的代表,国家法官学院、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学者,北京三中院的代表以及北京三中院和武汉大学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论证会。

  论证会现场

  “类案同判”体现着人民群众以及司法工作者对于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司法中的直观表现,更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建立并完善类案裁判机制,推进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从实体和程序上确保类案裁判尺度统一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三中院在“类案同判”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入选最高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出版类型化案件审判指引;审理方式、审判流程标准化建设为类案裁判创造条件;定期召开辖区法院座谈会,出台服务辖区法院十项工作机制;开展类案强制检索制度的探索实践,开展类案裁判相关调查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2019年,北京三中院与武汉大学共同承担了最高人民法院《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在审判经验提炼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前期深入调研,课题组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深远,不仅建立了 “类案同判”的可操作性机制规范,对于民众关于法律效果的预判也起到了指引作用,让当事人对其行为结果有所预期,从而实现诉源治理的目标。有助于发展学术理论,有利于法律规范与法律原则协调与平衡;有助于解决实践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优质专业、层次合理、学科交叉、体系完整的类案研究学科梯队。

  专家意见

  1

  朝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齐晓丹

  本课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内容体系完整细致,理论论证详实具体,成果转化具有充分的实践意义。同时从多角度提出了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从宏观制度构建,到概念辨析,再到报告细节,逐一探讨,包括现有类案平台的介绍梳理、“类似案件”“同样判决”等概念的辩证分析、“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架构、“标签”“关键词”的概念细分、“三步法”“要素式识别”的整合梳理等,并对统一平台构建方案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2

  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单国钧

  该报告是北京三中院前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其中类案识别以及相关分歧解决机制提炼了识别标准、步骤、技术等,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对类案检索情形、类案分歧解决、类案评查监督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提出的构建方案具有体系性和操作性。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类案规范化、标准化在实现公正裁判中的定位问题;二是参考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类案识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三是进一步研究当事人、律师和专家学者在类案裁判体系中的参与及方式;四是可研究第三人撤销之诉以及仲裁案件涉及类案不同判的程序问题。

  3

  北京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刘书星

  本课题论证全面、资料丰富,是对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的全方位、体系化探究。本课题与市高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法律适用统一的实施办法》《关于类案及关联案件检索办法(试行)》规范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课题中探讨的类案裁判标准化与审级监督制度相结合、类案裁判的司法责任问题等,对相关规范的出台、更新、细化等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1.当事人是否可以参与“类案裁判统一”及参与方法;2.类案裁判能否作为裁判理由;3. 审理中的类案如何协调。

  4

  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张承兵

  当前法信平台正在进行类案平台的研究和完善工作,本课题直接回答了目前类案平台检索急需解决的问题,让法信平台找到实现类案检索平台建设的“同路人”。该课题对法官需求及数据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这对于法信类案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意义深远。法信平台愿与人民法院积极合作、共同建设类案大数据平台。

  5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法律适用》副总编梁欣

  现有课题报告及成果研究将开题时专家提出的建议均采纳其中,在结构、论证上非常全面且接近实践。本课题通过机制、方法等全方位的论证形成了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将来有相关配套机制来保障运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扩宽“应当类案检索”的情形,针对已经有完整的法律规范情况下,出现同一法院、同一地区、不同地区的“同案不同判”的情况;2.课题的核心应落在类案同判的理论和规范上,要多参考多研究那些可借鉴、学习的论文文献,深入挖掘理论深度。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友军

  课题报告全面、深入,提出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同时课题也注重了法律与科技的融合。类案检索要有效发挥功能,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及数据库智能水平的高低对类案检索的效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类案裁判检索的范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案例的级别认证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姚辉

  课题报告框架全、质量好。追求类案同判应从“类案”“同判”“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是类案识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平台进行类案识别,还应当做到类案识别的提前预警。第二是同判,关键在于识别类案后共识形成的过程,需要探索司法体制改革中的追求与类案同判的追求的关系。同时,需要探索如何将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理念统一于法院裁判中。第三是制度建设,需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思考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体系化、制度化的规则,搭建智能化系统,以实现矛盾解决和共识达成,但智能化提供的辅助功能、案件的审理最终仍然需要由法官思考后进行裁判。

  8

  最高院审管办副主任刘树德

  该课题是最高院的一项重点课题,由北京三中院与武汉大学共同承办,是强强联合。从最高院近十年以来所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来看,类案裁判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以我国司法公开取得成绩为例,结合自己调研的德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相关司法实践,司法公开亦需注重案例的法律适用指导价值。同时,在推行类案强制检索时,应当平衡好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的关系,从正面激励的角度鼓励法官进行类案检索。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刘志阳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他表示两个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成员优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课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研究方向正确,以司法实践需求为导向,总结了实践问题。二是研究角度新颖,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并构建运行机制。三是研究内容充实,从基础理论到体系构建全面论证。四是研究意义重大,对司法裁判的统一、规范、公正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同时,大数据与文书规范之间关系的论述可进一步优化,研究成果要尽量转化为具体规范指引。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课题内容进行了自由讨论 。

  下一步,北京三中院将根据专家意见,继续完善调研报告,探索切实可行的规范机制,力争填补国内关于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系统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公信力,实现司法公正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